正文 “止於至善”做拍賣(2 / 2)

其實要做到這一點,並不簡單,這不僅需要敏銳的洞察力,還需要對盈利欲望的適度控製,“千萬不能殺雞取卵,惡性競爭”。

張黎明希望凡是與銀座拍賣有過交集的客戶,大家都能夠成為朋友。“去年成交量達9億元,我們的客戶數量每年都在不斷增長。”

在她看來,很多拍企之所以陷入過度競爭,正是因為沒有自身特色,喪失了公司發展的拓展空間,隻好搶奪任何出現在視野裏的“獵物”。“這些企業在經營上也缺少想法。而國外優秀的拍賣公司如佳士得、蘇富比有一項業務,給富有者做資產分配,從而讓藝術品投資成為客戶規避風險的重要手段。”

國內顧問團隊是否值得信賴,藝術品與金融業轉換是否便捷,國內藝術品價格是否透明……談到國內拍賣行能否也開展資產分配,張黎明顧慮重重,但她認為,國內拍賣行一定要和國外接軌,終將是一種必然趨勢,這樣才能走向更為規範與專業的道路。

未來幾年,中小拍賣行可能麵臨倒閉危機

“現在拍賣行的門檻太低,導致拍賣行數量很大。”在張黎明看來,任何行業都會不斷洗牌。隨著市場不斷正規化,一批中小拍賣行可能會麵臨倒閉危機。

有些拍賣公司像菜市場一樣不講究,拍品被胡亂堆放在地上,這是對藝術品的不尊重。“或許泥垢之下包裹的就是色澤亮麗的彩繪,更別說發掘文化內涵。”在張黎明看來,把藏品最好的狀態呈現出來,是拍企最基本的追求。

有的拍賣公司則利用普通民眾對藝術品的茫然和不了解,違規操作,“好在近幾年,藝術品市場越來越理性,客戶在反省,拍賣公司也在反省,這種亂象不會長遠。”

……

“法律健全了,市場規範了,才能從根本上製約亂象,讓人更好地做事情。”

什麼樣的企業生命力最長久?完善經營理念,自覺接受行業協會的檢查,接受客戶、民眾的監督……用“止於至善”的理念來指導自己,要求自己,始終堅持正能量。

張黎明有一個夢想,即像蘇富比、佳士得那樣,做一家有特色,有傳承的拍賣企業。“急功近利成不了百年企業,每一家拍企都應該把手頭的事當作長久的、永恒的事業來做。”

“做藝術品交易看起來很光鮮,每天接觸到的都是特別珍貴的拍品,的確非常開心也很有趣味性,但要為每一件珍品找到好歸宿,真是來不得半點浮躁。” 張黎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