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破冰”青銅器拍賣
關注
長期以來,內地私人收藏傳世青銅器上拍數量有限,但在海外以及中國香港、台灣、澳門市場上,青銅器收藏、拍賣一直是交易熱點。2014年春拍,商晚期—西周早期青銅“皿天全”方罍器身被紐約佳士得拍賣,以湖南買家為代表的中國買家與湖南省博物館的洽購,成為今年全球藝術品拍賣交易的重要事件。“皿天全”方罍器身最終以私下洽購的方式被中國買家成功購回,並捐贈湖南省博物館,與分散數十年的方罍器蓋合體。這一事件被媒體、中外古董商、收藏者廣為關注。
盡管中國內地青銅器交易僅限於1949年以前的傳世品,但眾所周知,私人收藏的青銅器大量在海外市場。以紐約為中心的交易格局正在被打破,香港、澳門市場青銅器的交易規模正在不斷擴大,澳門大唐、香港佳士得、香港嘉德、香港保利青銅器的上拍量年年增加。今年春拍,香港嘉德甚至推出了青銅器專拍。種種跡象表明,不少中國收藏者已經加入到了青銅器的海外交易。
2014年12月13日,西泠印社2014秋季十周年慶典拍賣會拉開序幕,首日推出的“中國首個青銅禮器專場”迅速點燃了整個拍賣氛圍。內地首個青銅禮器專場在市場的調整期成功發掘了一個突破性的板塊,而這個專場或許將成為整個青銅器市場變革的標誌。
“中國首個青銅禮器專場”整場拍品僅16件,首件拍品商晚期“青銅獸麵紋觚”以50萬元起拍,經多位買家連續搶奪,就以115萬元落槌,最終以132.25萬成交。隨後的搶奪則可以用“火爆”來形容,盧芹齋舊藏“商晚期·青銅獸麵紋斝”400萬元起拍,場內場外買家多輪搶奪,以830萬元落槌,954.5萬元成交,由場內買家競得,掀起了場內的第一個高潮。緊接著,盧芹齋舊藏、賽克勒遞藏的西周晚期“妊小簋”以200萬元起拍,440萬元落槌,506萬元成交。以及LOT2792號拍品,陳介祺舊藏西周厲王“噩侯馭方鼎”以280萬元起拍,多位買家連續競價到730萬落槌,最終以839.5萬元成交。連續多件拍品在買家的熱捧下迅速提振了場內買氣。
然而,現場買家與電話買家對於“中國首屆青銅禮器”專場拍品的爭奪戰,不僅限於這些高價拍品,周慶基舊藏商晚期青銅獸麵紋卣就以8萬元起拍,連續搶奪至72萬元落槌,82.8萬成交,堪稱本專場中的一匹黑馬。最終,16件拍品,近4000萬成交價,100%成交率開啟了中國首個青銅禮器專場的先河。
西泠印社拍賣總經理陸鏡清在拍後表示,中國首個青銅禮器專場的試水成功,其收獲的意義比成交額數字更為重要:“這個專場近4000多萬的成交額,也許對於我們整個十周年慶典拍賣不算什麼,但是它的意義很深遠,尤其是青銅器,因為它有著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文化的沉澱。我們每一次在推新的專場拍賣的時候,都會思考它是否有可能對今後會對這個藝術門類的推動,起著積極的作用。”
青銅器屬於國之重器,受國家文物部門保護,不準隨意在市場交易;每年少之又少的青銅器拍賣,是相關部門依據對《文物法》的執行,上拍必須是1949年前出土的,並有明確著錄的才可以。這次西泠青銅器專場開先河、破堅冰,並得到了國家文物部門的許可,具有很好的實驗作用,說明國家文物局在嚴格執行文物法規的情況下,也有所解壓、突破和創新。國內的收藏家現在不出國門就可以買到青銅器,解藏家之渴,富民間收藏,推動了藝術品收藏的良好發展。青銅器正式公開拍對國內高古文物,特別是青銅器的回流、交易和保護,也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對於青銅器收藏,需要收藏者本身具備深厚文化底蘊和良好審美鑒賞能力。青銅器的品味很高,它是王權和貴族身份等級的象征,處於收藏品的最頂端位置,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和傳承的東西,青銅自古就是貴族和富賈所擁有,在古代時候它價格就非常高,包括宋代皇家、明清宮廷都收藏這些東西。
目前,青銅器收藏家的數量遠低於書畫、瓷器收藏家的數量,原因有很多,宏觀原因是由於國家政策限製,和文物法規的滯後所造成的;客觀原因是青銅器收藏的門檻比較高,不光是藏家必須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還要有對中國文化深度的理解、對青銅器獨特的藝術魅力、自古就是古玩大項並處於最頂端的認知,個人的文化底蘊和審美、鑒賞能力等綜合因素。
雖然這幾年,青銅器的價格雖然有所回升,但尚處低窪地帶。特別是與明清官窯、名家書畫、當代藝術來比,它沒有投機炒作,沒有泡沫,較低的價格與其高端的地位很不匹配。在目前全球經濟蕭條、國內藝術品市場低迷的狀況下,西泠青銅器專場的推出,促進了國內青銅器的交流和收藏家的信心,甚至會掀起青銅器收藏的小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