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幼小銜接,家長更需要智慧(2 / 2)

在我看來,這些活動都一定要圍繞孩子自身的成長需求來進行。很多時候,“拔苗”非但不能“助長”,反倒會“害長”。任何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行為,必然發生可預見或不可預見的後果,並且難以消除給孩子成長帶來的負麵影響。

我一位朋友為了讓孩子考入一所重點小學,從孩子3歲起,就開始報各種早教班,學英語、拚音、思維訓練、圍棋、遊泳、繪畫、鋼琴等,幾乎把孩子的空餘時間全部排滿了,希望孩子多拿幾項幼升小的敲門磚。沒想到,從去年開始,孩子經常莫名地眨眼、搖頭、聳肩,到醫院檢查,發現是因為壓力過大、精神緊張導致的“抽動症”。這位朋友後悔萬分,在醫生的建議下,停掉所有早教課程。雖然經過一年多調養,孩子病情基本得到控製,但現在一提到學習就頭疼。家裏人開始為孩子能否順利適應小學的學習發愁。

現在很多幼兒園,從大班下學期開始,就把幼小銜接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幾乎每天,老師都會跟孩子們討論上小學的一些事情,有的幼兒園還為大班小朋友專門準備了一間模擬教室,完全布置成小學教室的樣子,讓孩子們能提前熟悉上課的環境。我們做家長的要積極配合老師,孩子回到家中,多和孩子交流一下老師都講了哪些有關小學的新鮮事。

當然,我們也有很多方麵是可以自己在家做的。由於伊伊特別愛畫畫,所以,很多時候放學回到家後,我們就讓伊伊通過畫畫,來描繪老師跟孩子們講的小學生活。有一天,她專門畫了一個小學的洗手間:“爸爸,你不知道吧,小學的廁所可是分男女的,跟幼兒園完全不一樣啊!”後來,她還畫了小學的操場和教室、畫小學老師上課的場景,並嚴肅地跟我說,“爸爸,我知道,以後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不能東倒西歪的。不然,老師會不高興的。”

此外,從大班下學期開始,我們還把每天晚上的“珍珠時刻”(睡覺前的親子時間),有意識地融入跟小學有關的內容。我們模擬小學的課堂,像老師上課一樣,大人站著,孩子坐著,給伊伊講故事或者百科知識;我們還把小學一天的學習和生活,編成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講給伊伊聽,告訴她小學會有哪些課程、小學生應該怎麼上這些課。而這一切,讓伊伊對小學的學習生活越來越盼望。她也清楚地知道,上小學要起得更早,每天會有家庭作業,上課要更加認真聽講,對自己的要求要更高,甚至還要吃一些苦頭。但是,從跟伊伊的交流中能明顯感覺到,她覺得小學比幼兒園更有意思。應該說,她已經準備好要邁出人生最重要的一步了。我相信這比讓她死記硬背了多少知識、掌握了多少技能、具備了多少特長更為重要,這些方麵,才是為孩子“助長”的關鍵因素。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