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憑她的力氣,不會對老人家造成任何傷害,但借機發泄這件事,在我們眼裏,一向是不能容忍的。我趕快跑過去把伊伊拉開,帶到我們房間,首先讓她反省自己和平複情緒,並警告她不許再去欺負老人家。
十幾分鍾過去了,看她不再哭鬧,我就進屋對她說:“伊伊,我知道玩具被弄壞了,你很傷心對嗎?”她十分委屈地點點頭。“其實,如果爸爸的東西被別人弄壞了,我也會很生氣的。”
聽我這麼一說,她馬上反問我:“你會怎麼辦啊?是不是也會打人呀?”
“伊伊,東西被弄壞了完全可以修好或者重新再買的。但是動手打人,很可能把別人打壞,卻把東西打不好喲!打人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明白嗎?”
“那應該怎麼辦呀?”
“這要看別人是否故意破壞的。如果是無意的,我們可以告訴他,別人的東西要珍惜,下次要小心。如果是故意的,我們可以要求別人修好或者賠償。總之,就是不要隨便出手打人。”
“那你覺得祖祖剛才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啊?”沒想到她還是不肯認錯。
“她可能是不小心碰到的吧!再說你們經常一起玩,她也很喜歡你的呀!怎麼會故意弄壞你的玩具呢?”
“我覺得她就是故意的嘛!”聽到這裏,我才猛然想起前幾天發生的事情。
“伊伊,你是不是還在為前幾天媽媽批評你的事生氣啊?”
“我才沒有呢!”她噘起嘴巴嘟囔道,但很明顯知道我在說什麼。“老人是需要得到每一個人尊敬的,因為我們都會有變老的一天。你想想,如果將來等你走不動的時候,別人也隨便欺負你,你是不是會很傷心的啊?”
“爸爸,你別說了。我知道錯了,以後再也不會欺負祖祖了。”她意識到我已經看穿她的心思,隻好低頭承認錯誤。
“這才是爸爸的好寶貝!”我也及時對她進行肯定和鼓勵。
從那以後,我們就再也沒有看到伊伊對老人家動手了,也很少對老人家做出不禮貌的舉動。半年後,老人家因為不習慣這邊的生活,又被接回老家去。等她真的離開後,伊伊還成天惦記著老人家,仿佛失去了一個好夥伴。
每個小朋友都會有這麼一個階段,喜歡通過拳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用身體表達遠比語言表達來得更簡單、更直接。家長要明白,這個階段正好是我們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表達情緒的最佳時機。
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準確地告訴孩子,語言也是表達情緒的一種好方式,就會讓孩子形成用身體直接表達情緒的習慣。
而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家長都要讓孩子認識到打人是不對的。
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回憶自己曾經被欺負時的滋味,喚醒孩子心中的愛心和同情心,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孩子的感同身受,永遠比大人的苦口婆心更有效。
當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還需要盡量引導孩子主動向對方認錯。讓孩子明白,雖然犯錯是情有可原的,但學會主動道歉才是最棒的。
有兩種極端的做法家長千萬不能做:一種是責罵,甚至升級為“以暴製暴”;一種是默許,覺得孩子還小,不懂事,打了別人也沒有太大關係,等他長大了自然就不會隨便打人了。這兩種極端的教育方法都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暴力傾向。
教養貼士:孩子在成長中會通過比較了解自己的優勢,轉化為自己進步的動力。如果在比較中,孩子不滿足於自己的位置,又暫時找不到超越別人的辦法,那麼就很容易對那些他們認為“比自己漂亮、比自己聰明”的小朋友產生嫉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