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隻要我們多動點腦筋,很容易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既可以達到管教的目的,又可以避免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比如,當伊伊無理取鬧或者犯了一些原則性的錯誤之後,我們會把她單獨帶到一個小房間,讓她一個人好好待著自己反省,等她想通以後再出來認錯。這一招我們用過多次,基本上都能達到管教的效果。
第三,管教孩子的時機要選對。大多數情況,是需要立即采取行動的,讓孩子及時認識和改正錯誤。
但有些時候,我們也要注意給孩子留點麵子,當著很多人的麵不宜直接教訓孩子,如果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尤其是對於大一點的孩子。當場可以點到為止,等事後再跟孩子細談,甚至采取必要的懲罰措施。
我的一個朋友,孩子剛上小學,父母就對孩子的學習抓得很緊,回到家就盯著孩子寫作業或者看書,隻要稍微出錯,就是劈頭蓋臉一頓臭罵,不管家裏有沒有其他人在,都是如此。
上小學以前,這個孩子有很多好朋友。他們都喜歡到他家玩。可是現在,小夥伴們都紛紛疏遠他,再也不願意到他家玩。
後來,我趁機偷偷問孩子是怎麼回事。他告訴我,自從他上小學以後,父母的脾氣就變了很多。他們經常批評他,很少給他留麵子。更讓他無法接受的是,父母總是在同學、朋友麵前說他,這也不行、那也不是。這讓孩子感覺很沒麵子。不僅如此,他們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同學、朋友和孩子的友誼。同學、朋友以為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使他的父母不高興,於是就不再來他家玩了。這樣一來,他和同學、朋友在一起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他的遭遇,用他的話說是“尷尬”。為此,我與那位朋友聊過,他告訴我:“我不認為管孩子還要看場合。這難道很重要嗎?一群小毛孩子,懂個啥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也需要自己的朋友。當自尊受到傷害、當朋友遠離自己時,不管是什麼原因,孩子都會感到無比難過。
因此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不但要考慮自己的感受,更要照顧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否則,父母的管教不僅毫無用處,反而還會後患無窮。
第四,管教的同時需要學會智慧地愛孩子。天下沒有父母會說自己不愛孩子,但我們真的學會愛孩子了嗎?一提到無條件地愛孩子,很多父母就認為應該對孩子百依百順,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我們對孩子的愛,有節製比泛濫更好,有管教比放縱更重要。但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壓抑孩子的天性,這個度確實不容易把握。
如果父母能夠平等地對待孩子,就容易做到收放自如。假如把孩子比作風箏,那麼父母一定要握好手中的線,這根線就是尊重、理解孩子的天性,善待他們、關愛他們、信任他們的情感。
父母不能時刻緊握手中的這根線,否則孩子永遠都飛不高;但也不能隨便斷掉手中這根線,否則孩子就會迷失方向。
還有很多父母覺得,愛孩子就要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讓孩子在最舒適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把最好的東西全都留給孩子。然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父母應該做的,吃最好的、用最貴的、穿最奢侈的,等等,都是理所當然的。
當父母無力承受的時候,孩子就會心理失衡、抱怨指責,甚至還會做出過激行為。曾引起很多人關注的“蘋果三件套”的孩子,就是一個典型。
教養貼士:一個快樂的家庭中,規則運行得很自然,家庭生活是愉快的“給”與“取”,父母和孩子是同伴。在不快樂的家庭中,紀律是恨的武器,服從變成美德,孩子是奴隸與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