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健康發育指標有哪些
專冡解答
新生兒的健康發育指標主要看體格發育與神經精神發育兩方麵。
(1)體格發育
①體重:足月的新生兒出生時平均體重約為3200克左右,男嬰比女嬰略重一些。出生後一周常會有體重減輕的現象,這是暫時的,10天內即可恢複,稱之為生理性體重下降。
②身長:平均約為49~53厘米,男嬰比女嬰略長。
③頭圍:男嬰約為34.4厘米,女嬰約為34.01厘米。
④胸圍:男嬰約為32.65厘米,女嬰約為32.57厘米。
⑤頭部:新生兒的頭頂前中央的囟門呈長菱形,開放而平坦,有時可見搏動。父母注意保護囟門,不要讓它受到碰撞。大約1歲以後它會慢慢閉合。
⑥腹部:腹部柔軟,較膨隆。
⑦皮膚:全身皮膚柔軟、紅潤,表麵有少量胎脂,皮下脂肪已較豐滿。
⑧四肢:雙手握拳,四肢短小,並向體內彎曲。有些嬰兒出生後會有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等現象,這是正常的,大多滿月後緩解,雙足內翻大約3個月後就會緩解。
⑨呼吸:新生兒的呼吸淺表且不規律,以腹式呼吸為主。約每分鍾40~45次,有時會有片刻暫停。
⑩循環:心率比成人快,每分鍾為90~160次。
[11]排泄:新生兒一般在生後12小時開始排胎便。胎便呈深、黑綠色或黑色黏稠糊狀,這是胎兒在母體子宮內吞入羊水中胎毛、胎脂、腸道分泌物而形成的大便。3~4天胎便可排盡。吃奶之後,大便逐漸轉成黃色。吃牛奶的孩子每天1~2次大便,吃母奶的孩子大便次數稍多些,每天4~5次。若孩子出生後24小時尚未見排胎便,則應立即請醫生檢查,看是否存在肛門等器官畸形。
[12]尿量:初生兒第一天的尿量很少,約10~30毫升。在生後36小時之內排尿都屬正常。隨著哺乳攝入水分,孩子的尿量逐漸增加,每天可達10次以上,日總量可達100~300毫升,滿月前後可達250~450毫升。孩子尿的次數多,這是正常現象,不要因為孩子老尿,就減少給水量。尤其是夏季,如果喂水少,室溫又高,孩子會出現脫水熱。
[13]體溫:新生兒的正常體溫在36℃~37℃之間,但新生兒的體溫中樞功能尚不完善,體溫不易穩定,受外界溫度環境的影響體溫變化較大。新生兒的皮下脂肪較薄,體表麵積相對較大,容易散熱。因此,對新生兒要注意保暖,尤其在冬季,室內溫度要保持在18℃~22℃,如果室溫過低容易引起硬腫症。
[14]睡眠:新生兒每天約需睡眠20小時以上。
(2)神經精神發育
①運動:出生就會大聲啼哭,以後會一陣陣地哭。出生後半小時內可俯臥於母親胸前吮吸和吞咽母乳。物體碰觸口唇時會引起吮吸動作。
②觸覺:對母親的觸摸、撫抱感受靈敏,並顯示出喜愛。
③嗅覺:對母乳的香氣感受靈敏,並顯示出喜愛。
④視覺:覺醒時會慢慢睜開雙眼,漫無目的地環視周圍。能看見離眼20~30厘米遠的鮮豔物體。有物品靠近眼睛時會眨眼。
⑤聽覺:醒著時,近旁約10~15厘米處發出響聲,可使其四肢軀體活動突然停止,似在注意聆聽聲音。
新生兒每天需要哪些營養
專冡解答
(1)熱能 足月兒生後第一周,每日每千克體重約需250~335千焦;生後第二周,每日每千克體重約需335~420千焦;生後第三周及以上,每日每千克體重約需要420~500千焦。
(2)蛋白質 足月兒每日每千克體重約需2~3克。
(3)氨基酸 9種必需的氨基酸是:賴氨酸、精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頡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色氨酸。新生兒每天必須足夠地攝入這9種氨基酸。
(4)脂肪 每天總需要量為9~17克/100卡熱。母乳中未飽和脂肪酸占51%,其中的75%可被吸收,而牛乳中未飽和脂肪酸僅占34%。亞麻脂酸和花生四烯酸是必需脂肪酸,亞麻脂酸缺乏時出現皮疹和生長遲緩,花生四烯酸則是合成前列腺素的重要物質。
(5)糖 足月兒每天需糖17~34克/100卡熱。母乳中的糖全為乳糖,牛乳中的糖,乳糖約占一半。
(6)礦物質、各種元素
①鈉:食鹽就是氯化鈉,提供人體必需的鈉。媽媽喂奶期間不宜吃得太鹹,但並不是一點也不需要鈉。乳母在月子中一點不吃鹽的做法是不對的,新生兒也需要鹽。
②鉀:乳品中鉀能夠滿足新生兒的需要。
③氯:氯隨鈉、鉀吸收。
④鈣、磷:母乳中的鈣,有50%~70%在新生兒腸道中被吸收;牛乳鈣的吸收率僅為20%。因此母乳喂養不易缺鈣,牛乳喂養容易缺鈣。磷的吸收比較好,不易缺乏。
⑤鎂:鎂缺乏時影響鈣平衡。
⑥鐵:母乳和牛乳中鐵含量都不高,牛乳中的鐵不易吸收,因此牛乳喂養更容易缺乏鐵。足月兒鐵的儲存量,可供4~6個月的使用,但如果媽媽孕期就缺乏鐵,新生兒就可能出現鐵儲備不足,因此應及時補充。早產兒鐵的儲備量更少,隻夠生後8周之用,如果不及時補充,則會出現缺鐵性貧血,影響小兒健康。
⑦鋅:新生兒期很少缺鋅,一般不需要額外補充。發鋅不能代表當時的血鋅情況。因此,不要以發鋅衡量當時的血鋅情況,發鋅低不能代表血鋅也低,應以血鋅為準。
(7)維生素 健康孕媽媽分娩的新生兒,很少缺乏維生素,因此不需要額外補充。如果孕媽媽妊娠期維生素攝入嚴重不足,胎盤功能低下並早產,新生兒可能缺乏維生素D、維生素C、維生素E和葉酸。
①維生素K:維生素K缺乏,可引起新生兒自發出血症或晚發維生素K缺乏出血症,尤其是純母乳喂養兒發生的概率比較大。因此,常規上給出生後的新生兒肌注維生素K11.0毫克,是起預防作用的。早產兒腸道菌種成長較晚,肝功能發育不成熟,容易出現維生素K缺乏,應每日補充維生素K1毫克,連續補充3次。
②維生素D:雖然新生兒出生時儲存一定量的維生素D,但由於不能夠在室外接受足夠的陽光,又不能經食物攝入,嬰兒期可出現維生素D缺乏性嬰兒手足搐搦症和幼兒期佝僂病。故應該從出生後半個月開始補充維生素D,每日400國際單位。
③維生素E:早產兒需要補充,每日30毫克。
④維生素A過量:在補充維生素D時,有的選用魚肝油製劑,即維生素AD劑。如果比例不合適,可發生維生素A過量,甚至中毒。
新生兒如何分類
專冡解答
從出生至28天的嬰兒叫做新生兒,根據胎齡、出生的體重不同新生兒有以下2種分類方式:
(1)根據胎齡分類,基於不同的原因,寶寶在媽媽子宮裏的時間也有不同,所以根據胎寶寶的胎齡,可分為三類:足月兒,37周<胎齡<42足周(260~293天)的新生兒;早產兒,指26周<胎齡<37周(196~259天)的新生兒;過期產兒,胎齡>42周(超過294天)的新生兒。
(2)根據體重分類,新生兒出生後,體貌各異,體重各不同。
體重偏低者多為早產兒,也和胎兒期營養吸收和發育有關。出生1小時內體重不足2.5千克的新生兒稱作低出生體重兒,體重不足1.5千克稱極低體重兒,不足1千克者稱超低出生體重兒或微小兒。後兩者在新生兒中不多見。大多數新生兒是正常體重兒,體重在2.5~3.5千克之間。而出生體重超過4千克的新生兒,一般稱為巨大兒,巨大兒中絕大多數屬正常,有些是由於疾病所致。
新媽媽如何開奶
專冡解答
由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哺乳新觀念“越早喂母奶越好”和“乳汁分泌與喂奶頻率成正比”已變為全球性的觀念,母乳無疑是最營養、最安全、最經濟、最衛生的新生兒食物,任何奶粉都不能代替母乳。那新媽媽如何開奶呢?做好以下準備:
(1)孕期乳房準備 媽媽可以進行乳房按摩,促進乳腺發育。每天用溫熱的毛巾擦洗乳頭,保持清潔,但切忌用肥皂或酒精之類。乳頭凹陷也不利於寶寶吮吸,可以做乳頭牽拉,使其向外突出,每次重複10~20下,每天2次。
(2)開奶的姿勢 哺乳時要做到“三貼”,即嬰兒的腹部貼著媽媽的腹部、嬰兒的胸部貼著媽媽的胸部、嬰兒的下巴貼著媽媽的乳房。這樣的哺乳姿勢有助於乳汁不斷分泌,讓你一下子找到當媽的感覺。
(3)盡早吸吮,勤吸吮 嬰兒的吸吮反射通常在出生第一小時內最強,這段時間即使沒有乳汁分泌也要讓寶寶吸吮,才能促進乳汁分泌。新生兒吃飯可沒有飯點,想吃就吃,所以現在都提倡母嬰同室,做到隨時哺乳。
(4)吸吮小技巧避免乳頭受傷 當寶寶吸吮母奶時,媽媽如果感覺乳頭疼痛,絕大部分原因是由於寶寶含奶頭的姿勢不正確所致。寶寶應含住媽媽的整個乳暈、乳頭才對,隻含住乳頭就會造成吸吮不當,從而令媽媽產生疼痛感,甚至把媽媽嬌嫩的乳頭吸破。
如果乳頭有受傷、破皮、皸裂或流血的現象,可以把乳汁擠出來或者用吸奶器吸出來,也可以戴上乳頭保護器喂養寶寶。
(5)通暢乳管,經常排空 有很多新媽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開奶的時候乳管還沒有通,乳汁就下來了。乳房脹得像塊石頭,疼得淚流滿麵;還有的媽媽乳量很足,寶寶吃不完,沒有及時擠出來的乳汁造成了乳腺炎。這個時候,吸乳器就派上了很大的用場。小寶寶沒有足夠大的吮吸力量及乳汁分泌過多的情況下,一定要借助外力把乳汁及時排空。可以請專業推拿按摩師幫助通開乳腺導管,配合熱敷,您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6)合理飲食 剛生完寶寶頭一個星期不能狂補。老一輩經常是帶著雞湯、甲魚湯等十全大補湯守候在產房外,生完寶寶後更是每天一隻雞補養。這樣做反而容易讓新媽媽產生脹奶問題,剛生產完的第一個星期飲食應清淡,營養均衡,以開胃為主。
哺乳新生兒要注意哪些事項
專冡解答
(1)大力提倡母乳喂養,堅持按需哺乳,盡量不用代乳品。
(2)要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每日開窗20~30分鍾。
(3)保持室溫18℃~24℃,相對濕度60%~65%,因為初生寶寶的體溫調節能力差,體溫不穩定,皮下脂肪又少,在冬季容易發生硬腫症。因此,在寒冷時注意身體保暖。
(4)寶寶的腎發育不完全,對水及電解質調節功能差,在天熱時容易出現脫水熱。天熱時注意室溫不宜過高,及時補充水分,包被要鬆軟,不要裹得太緊。
(5)初生寶寶免疫功能低下,一旦有感染就會擴散,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寶寶的衣服要勤換洗,在日光下曬幹。
(6)要勤洗澡,臍帶脫落後避免大小便汙染。洗澡要用嬰兒肥皂,洗澡後用柔軟毛巾吸幹水分,在皮膚皺褶處搽爽身粉。
(7)寶寶大小便後,及時用溫水清洗肛門周圍,特別大便次數多時要塗抹50%的甘油,以防紅臀。
(8)要經常注意觀察寶貝的精神、麵色、呼吸、吸吮力、大小便、體重增長等,若有異常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母嬰早接觸早吸吮可帶來哪些好處
專冡解答
新生兒娩出30分鍾內將其裸體放在媽媽胸前,使母嬰之間進行皮膚和皮膚的接觸,讓新生兒吸吮乳頭實行早吸吮,這是母乳喂養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
經過分娩辛勞的母親,在與孩子進行皮膚接觸時,觸摸、擁抱盼望已久的新生寶寶,會感到莫大的欣慰,疲勞被驅散,疼痛會減輕。可愛的寶寶呢?一路跋涉來到這個世界,新奇、興奮,但也會感到陌生,通過與媽媽的皮膚接觸,便會有了安全感,同時寶寶與媽媽進行皮膚接觸,還可利用媽媽的體溫為新生兒保暖。更重要的是當孩子與母親進行皮膚的早接觸時,孩子會自動地將頭轉向媽媽的乳房,進行早吸吮。孩子在出生的第一個小時是處於清醒狀態,出生後半小時內建立覓乳反射,之後孩子將進入睡眠。因此,要抓住新生兒剛出生的這段時間,讓寶寶進行早接觸、早吮吸,以促進母嬰生理反射的建立。
成功的母乳喂養需要來自兩方麵的反射建立。母親方麵需要有3個反射,即泌覓食反射、排乳反射及立乳反射;孩子方麵也需要具備3個反射,即覓食反射、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產生母子皮膚接觸,及早吸吮,有利於這些反射的建立,是母乳喂養成功與否的關鍵步驟之一。
如何讓新媽媽的母乳更充足
專冡解答
(1)早開奶 專家提示:寶寶在出生30分鍾內,就應該吃母乳。這樣有利於母乳的分泌。
(2)頻繁有效的吸吮 寶寶的吸吮能促進媽媽垂體分泌更多的泌乳素,進而使乳房產生更多乳汁。寶寶頻繁有效的吸吮,是下奶的最好方法。所以,媽媽奶越少,越是要讓孩子勤吃。尤其是產後的頭幾天,雖然看上去奶量不多,但媽媽泌乳的反射十分強烈,而且乳汁中的抗體等物質含量最高,初乳對寶寶今後幾個月的健康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3)新媽媽保持愉快的心情,充分的休息和充足的營養對於下奶也有很大的好處 新媽媽一定不要忽視產前對乳房的護理,例如做乳頭拉伸、牽引等。如果新媽媽在幾天後奶量仍不足,也可以吃一些促進下奶的湯,如鯽魚湯、豬蹄黃豆湯、烏雞湯、山藥燉母雞等。
(4)如何下奶 一些藥物也有下奶的作用,如果需要,媽媽們可以請醫生為自己開一些下奶藥。
(5)喂養方法 正確的喂養方法及含接姿勢也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新媽媽們隻要有足夠的信心,掌握正確的喂養方法及上述注意事項,相信你的奶水會很充足的。
母乳喂養有哪些好處
專冡解答
(1)母乳營養豐富,易吸收 母乳的營養能滿足一個健康嬰兒6個月所需的營養素(除鐵外),並且隨著月齡增加,母乳成分也隨之改變,適於嬰兒消化吸收和代謝。母乳中的脂肪球小,且含有多種消化酶,有利於嬰兒對脂肪的消化。另外,母乳的緩衝力小,對胃酸中和作用弱,有助於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2)增強嬰兒抗病能力和智力 母乳中含有抗體及其他免疫物質,如IgA、IgG、IgM、IgE等,這些物質會增強嬰兒的抗病能力,抑製微生物生長,使嬰兒避免細菌的感染,少生病。尤其是初乳中含有多種抗體和免疫細胞,這是牛奶中所缺少的。母乳的營養成分諸如必需氨基酸、礦物質、膽固醇、牛磺酸等均是嬰兒大腦發育必需的物質。此外,母乳喂養過程中母親與寶寶的對視、聽、觸、味、溫度等感覺器官的良好刺激,是促進嬰兒大腦發育的極佳方式。臨床觀察結果證明,母乳喂養嬰兒的智力發育比人工喂養的嬰兒要好。
(3)促進母子感情 哺乳時,新生兒、嬰兒在母親懷抱中能享受到擁抱、愛撫、接觸肌膚,因而感到愉快、安全。這對新生兒、嬰兒的情緒、性格和智力的發展有利。同時,通過嬰兒吸吮乳頭的動作,使母親感到輕鬆、愉快。
(4)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嬰兒不容易得病 母乳喂養的嬰兒很少有腸胃炎、肺部感染和麻疹的病例,這是由於嬰兒直接接受了母乳中抗體的緣故。在嬰兒出生後的頭幾天裏,抗體可對腸道產生一種保護作用,並且由於抗體為血液所吸收,形成了身體保護作用的一部分,以抵禦各種傳染病。例如,母乳中含有抗脊髓灰質炎的抗體。
(5)母乳喂養對母親有好處 有關研究結果表明,如果采取母乳喂養,母體在妊娠期間所積聚起來的脂肪就會消除。在母乳喂養期間,母體內釋放一種名為“催生素”的激素,這種激素可以促進子宮恢複到原來的大小,骨盆更快地恢複正常,腰圍也會減小,而且母乳喂養不會影響乳房的形狀和大小。通過寶寶吸吮乳頭,能反射性地促進母親產後的子宮收縮和複位,減少產後出血。哺乳還可提高乳母的代謝功能,消耗懷孕時儲存在體內的脂肪,有利於減脂,恢複懷孕前的狀態,並可降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發生率。另外,如果采用母乳喂養的話,因初生嬰兒吸吮刺激,使乳母催乳激素分泌增加,促進產乳量,同時抑製排卵,有利於母親避孕。
除此外,母乳喂養既經濟實惠,又方便衛生,又能防病,還可減少家庭開支,節省嬰兒得病所需的醫藥費用,有助於家庭和睦,對家庭和社會都有不可估量的好處。
與牛乳相比母乳占有哪些優勢
專冡解答
母乳與牛乳相比,有著諸多不可替代的優點。
(1)雖然牛乳的蛋白質含量是人乳的4倍,但牛乳中的酪蛋白和乳清蛋白的比例是74:26,而人乳中兩者的比例是40:60.酪蛋白在遇酸、遇熱或遇消化酶時會變成難以吸收的絮狀物,而乳清蛋白遇上述情況後就形成懸粒狀,容易被消化吸收。因此,喝牛奶的孩子大便中常見不消化的奶瓣,容易發生嘔吐和消化不良。
(2)母乳中所含免疫物質分泌型IgA可中和腸道病毒,保護腸道不受感染。分泌型IgA被腸道吸收後,還可保護新生兒的呼吸道和泌尿道不受感染。其他免疫物質,如乳鐵蛋白、溶菌酶以及免疫細胞(如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在牛乳中含量極低。所以吃母乳的孩子抵抗力強,患病少。
(3)母乳中的營養物質具有比例合適、利用率高、易消化吸收和有利於新生兒生長發育的特點。母乳喂養的孩子很少發生缺鐵性貧血。
(4)牛乳高電解質和高蛋白的特性會增加新生兒的腎髒負荷,容易使孩子發生脫水和高鈉血症。
(5)糖類中的雙歧因子隻存在於母乳中,牛乳中不含該物質。雙歧因子可促進腸道內雙歧杆菌的生長,抑製有害菌的生長,為保護新生兒的腸道增加了一道防線。
(6)牛乳中高礦物質含量會導致腸道內的滲透壓升高,使腸壁血管內的大量液體進入腸道,造成腸壁缺血,對於患有腸道感染或缺氧的孩子增加了患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危險,母乳喂養不會增加這種危險。
(7)母乳中含有多種酶,如:澱粉酶、磷酸酶、脂肪酶等,還含有多種促生長因子,如表皮生長因子、神經生長因子、人類母乳促生長因子等。這些都是牛乳所不具備的,對新生兒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新媽媽們一定要下定決心,克服困難,至少堅持4~6個月的純母乳喂養,能喂奶到1歲更好。孩子5個月後一定要注意添加輔食,添加輔食與母乳喂養一樣重要。
為什麼說初乳很重要
專冡解答
母乳按時間分為四種:產後4天的乳汁稱為初乳,4~10天的乳汁稱為過渡乳,10天到9個月的乳汁稱為成熟乳,9個月以後的乳汁稱為晚乳。
四種母乳所含的營養成分和濃度不同,隨著嬰幼兒的生長發育需要而變化。如初乳色黃略稠,含脂肪較少,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比成熟乳高20~50倍,具有免疫功能的細胞也比成熟乳多1倍,所以它有增強嬰兒抵抗力的作用。此外,初乳能很好的適應消化能力差、需要能量少的出生嬰兒。過渡乳脂肪含量最高,蛋白質和礦物質等含量逐漸減少。成熟的乳汁變濃,脂肪含量較多,其他營養素含量和成分比例恰當,正好適合嬰兒熱量的需要。晚乳的量和營養成分都明顯減少,不能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不宜繼續完全以母乳喂養嬰兒。
初乳的量很少,但與成熟乳汁相比,初乳中富含抗體、豐富的蛋白質、較低的脂肪及寶寶所需要的各種酶類、糖類等,這些都是其它任何食品都無法提供的。特別是新生兒可以從初乳中得到母體的免疫物質,提高抗病毒能力。所以初乳被人們稱為第一次免疫,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初乳還有促進脂類排泄作用,減少黃疸的發生。媽媽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初乳,一旦錯過,對孩子將是巨大的損失。
母乳喂養有哪些注意事項
專冡解答
母乳喂養對新媽媽和寶寶都有較多的優勢,但母乳喂養的過程中仍須注意以下問題,才能確保母乳喂養的成功。
(1)當孕媽媽分娩後,乳房會分泌一些乳汁或潤液,再加上出汗等因素會導致乳頭出現垢痂,在哺乳之前應該先在乳頭的幹痂上塗抹少許植物油,待幹痂變軟後用溫性的肥皂水輕輕地浸洗,然後用溫開水將乳頭洗淨,喂奶過程中最好將寶寶抱起,確保喂奶姿勢的正確。
(2)在寶寶啼哭的時候盡量不要喂奶,寶寶啼哭剛剛停止時也應避免喂奶。
(3)當寶寶熟睡時最好不要中途叫醒TA進行哺乳,寶寶睡覺剛醒以後也不可即刻喂奶。
(4)如果寶寶不想吃奶,則不應強行進行哺乳。
(5)當新媽媽患有糖尿病、白血病、精神病,或者較為嚴重的心髒病時應停止對寶寶的母乳喂養,以免引起母親和寶寶的不適。
(6)患有梅毒、艾滋病等,或患有肝炎,有吸毒史的新媽媽也應停止母乳喂養,以免影響寶寶的健康。
(7)如果新媽媽患有乳腺炎或乳頭出現皸裂,也應暫停哺乳,以免增加自身痛苦,但在基本痊愈以後應該盡快恢複母乳喂養。
(8)如果新媽媽剛飲過酒,也應暫停哺乳,半天以後、甚至是一天後再恢複哺乳。
怎樣進行混合喂養
專冡解答
媽媽分娩後,經過嚐試與努力仍然無法保證充足的母乳喂養,或因媽媽的特殊情況不允許母乳喂養時,可以選擇混合喂養。每次哺乳時,先喂母乳,再添加其他乳品以補充不足部分,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持母乳分泌,讓寶寶吃到盡可能多的母乳。按照奶粉包裝上的說明為寶寶調製奶液,一定要按包裝上的說明調配,不要隨意增減量影響濃度。混合喂養也要以母乳喂養為主。
人工喂養有哪些注意事項
專冡解答
人工喂養是指母乳全無或因母親及新生兒患病等種種原因不能進行母乳喂養時,完全依靠配方奶或其他代乳品喂養,以滿足新生兒生長發育的需要。人工喂養比母乳喂養在操作上環節多一些,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喂奶的量和時間 新生兒吃奶的量和時間不必過於拘泥,一般在配方奶包裝上會有相應說明。隻要寶寶體重正常增長,大便正常,情緒良好,就不必為寶寶擔心。
(2)奶粉的濃度 奶粉調製過濃會使寶寶消化不良,大便中會帶有奶瓣;調製過稀則會使寶寶營養不良。一定要按奶粉包裝說明去衝調奶粉。
(3)適量補充水 喂養的寶寶必須在兩頓奶之間補充適量的溫開水,可以幫助體內生理代謝的進行,同時也可以清潔口腔。
(4)適當補充魚肝油和鈣劑 人工喂養的寶寶容易缺乏維生素A和維生素D,所以要給寶寶適當補充魚肝油和鈣劑。
(5)重視奶具消毒 人工喂養一定要保持奶具的清洗和消毒,不要怕麻煩。另外,完全人工喂養的嬰兒容易便秘或腹瀉,還易患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