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實驗改進
敘事·案例
作者:劉洪芝
摘 要:初中生物實驗在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有效地開展實驗教學,關係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理解,筆者認為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時,應根據本地區、本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優的實驗材料和最有效的實驗方法。
關鍵詞:選取 包裹 麻醉 觀察 共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09B-0096-01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二節課中《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設置對本節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情況,嚐試區分三種血管,進一步形成觀察、分析及合作能力,並體驗關愛實驗動物,學會珍愛生命的情感。但此實驗在操作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
1.學生包裹小魚比較難,耽誤的時間過長。
2.在觀察時由於看到血液流動現象就特別興奮,不再深入思考分析,隻停留在表麵現象上,導致實驗低效。
本節實驗隻是教學的一個環節,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實施這樣的教學難度比較大,實驗時間過長,會導致教學目標不能達成,為了將二者有機結合,我將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包裹方法和微課演示等方麵進行嚐試和改進:
一、觀察材料的選取
(一)紅鯉
紅鯉的大小、價格合適,活動能力較弱,包裹方便,用顯微鏡觀察時,由於尾鰭大且有很大的分叉,使其經常向上翹起,汙染物鏡鏡頭,須用載玻片截取一半蓋住尾鰭,紅鯉尾鰭色素分布均勻,尾鰭末端呈白色,血管分布少,幾乎沒有血液流過。有色素的地方,色素小而多且呈紅色,影響觀察的效果。
(二)鳳尾魚
用鳳尾魚做實驗材料,在包裹時活動能力較弱,易包裹,且尾鰭展開麵積大,色素少,觀察效果明顯。但是市場上出售的鳳尾魚個體相對較小,價格高,生命力較弱,學生在實驗時容易導致其死亡,造成實驗資金的浪費,以上兩種實驗材料均不適合多個班級循環使用,不利於培養學生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三)金蛙
金蛙個體比紅鯉小,觀察時不用包裹,需要19分鍾左右的濃度為5%酒精溶液將其麻醉,學生實驗結束後,將金蛙放入清水15分鍾左右就能自由活動。金蛙趾間皮膚薄,色素少,實驗現象非常明顯。但是觀察時蹼不能持續處於完全展開狀態,趾骨粗大,影響觀察的效果。金蛙不僅價格高,在小城市和廣大的農村地區也不易找到。
(四)泥鰍
經過幾種實驗材料的對比,發現泥鰍易獲得,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製,且價格低、生命力強,適合多個班級循環使用,有利於培養學生愛護小動物的情感。但是泥鰍本身色素深,實驗前,選擇6cm左右的泥鰍在透明水槽中飼養2~3天,使其身體的顏色由黑色變成黃褐色。在觀察過程中,發現泥鰍尾鰭展開麵積大,色素呈黑色圓點狀分布不均勻,且尾鰭骨細小,這些對實驗沒有太大影響,在尾鰭最末端也能清楚觀察到血液流動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