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看一個男人,要看他的母親。這一點,我十分同意。了解我的母親的人,就會很容易理解和信任我。
記得很多年前,一個與我母親有過熱絡交流的女孩說:“衝著你媽媽,我也決定愛你了。”並且補充說:“你媽媽比你好。”
嗯。這個可以有。
說我媽媽好,我愛聽。
孫中山先生說過:“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家庭的盛衰看母親。”這話對我影響很大,也十分有共鳴。
自覺的早教專家
母親不僅是給我生命的人,是救過我多次的人,對我而言更是極佳的教育者。這些年來,遇到太多坎坷和挑戰,我依然能抱持陽光的心態,並且保持進取的熱情,50%要歸功於母親的教誨,而另外50%則決定於我比較聽母親的話。
在我修改這本書的時候,時而會心一笑,因為那是自己曾經感受過的,是母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灑落在我身上的陽光,是植入我心中的精神土壤。
我的兒時是文革時期,在那個動蕩年代,那個太多人不學無術的年代,母親就好像自學成才一樣,極其重視早期教育,而且其先進性和人性化讓現代的很多家長都望塵莫及。
舉個例子。我經常會被大學和機構請去做講座,尤其是在大學,最精彩的階段往往出現在我回答問題時,最多的一次竟然回答了2個小時,大概有30多個問題,而且都是瞬間作出回答,現場觀眾大呼過癮,以至多年後有學生遇到我還說:“張老師,您要是做新聞發言人就好了。”殊不知,我所有的這種快速反應和應變能力,都要歸功於母親的培養。
孩提時代,在我學會說話之後,母親幾乎每天都要給我講故事,其間會不斷地提問,問我為什麼,問我接下來怎麼辦,後來還會讓我將故事續下去。而事實上,母親自己就是一個特別會講故事的人,她工作很忙,但卻會經常借小說來看,和她談過話的人就沒有不開心的。遺傳因素肯定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這種長年的訓練,極大程度地開發了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以至於成年後,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已成為我的一種本能,多數事情都能在瞬間作出反應。最有代表性的是2004年美國大選前日,拉登出來講話,我馬上意識到,布什贏定了,拉登變相地幫助了他的冤家。事實證明,這種敏捷的思維對於戰略研究以及危機管理至關重要。
問問現在的家長,有幾個人能做到我母親這樣的呢?
講故事中的情商培養
有人會說,這種分析力和判斷力是智商範疇吧?此言差矣。看上去,這是一個智力問題,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很多聰明人不會處理突發事件,看人、看事也十分不準。
為什麼呢?
盡管幼時的很多細節我已經記不清了,但稍大一點的事兒倒是曆曆在目。現在想來,母親當時看上去是在訓練我的分析和判斷力,但其實也是在教我做人。從善解人意到責任感,從換位思考到積極應對挑戰,每個故事都飽含了母親對生活的愛與理解,活脫脫就是她做人做事態度的映射。
事實上,最令我自豪的是,幾十年過去了,從來就沒有人說過母親的不好,她對孩子的愛,對父母的孝,對朋友的誠,對工作的忠,都是百分之一百二的。以至於2010年春節期間,母親得以大難不死,舅母感歎地說:“從佛家講,就是你媽媽不欠任何人的,她的心太幹淨了”。而母親能夠從呼吸機上下來,能夠安然回家療養,被那家國內知名醫院的醫生稱為“醫學史上的奇跡”。
而最神奇的是,在母親最危難的當口,醫生都在說,家屬可以準備後事了,但就像母親從未放棄過我一樣,我和弟弟堅決不放棄。那一夜,我握著媽媽的手,給她講故事:講她冬日裏給姥姥買桃酥走幾十裏山路,無論多冷多餓自己都不舍得吃一口;講她為了救治我的眼睛,兩天兩夜不眠不休,每隔十分鍾就給我換敷;講她為了保護同事和單位的財產,勇鬥持刀歹徒;講她寧可自己吃鹹菜卻把僅有的2千塊錢給朋友救急;也告訴她,兒子這些年就是學著她做人做事,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幹幹淨淨的……
奇跡發生了:講到半夜時分,一直昏迷不醒的母親,竟然流下了眼淚,然後每到一段感人的地方,她都會流淚。而說到我和弟弟的成績時,她竟然笑了!當時,一同守在旁邊的護工都驚呆了,而值班醫生更是無法理解,竟然發生了這樣的奇跡。從那一夜起,母親的病情觸底反彈,沒過半個月竟然下了呼吸機,還出院了。次日,我講了一夜故事的事兒,很快便傳開了,殊不知,母親在我人生的啟蒙時期和那些關鍵時刻,給我講了多少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