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開始經常到學校演講,有時談氣候變化、愛惜自然;有時談求學做人、努力向上等,有很多機會跟年輕人接觸。在同學眼中,我屬於?“老古董?”,見我上台便睡意浮現。為了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我通常自帶糖果或巧克力到場,隻要同學舉手回答問題,不論對錯,一律以?“飛機欖?”方式拋出禮物,既是鼓勵,也讓大家起哄開心一下。
一路走來,這個方法效果不錯,同學們都聽得興致勃勃;但是最近兩三年情況開始出現變化。我拋糖果的方向略有偏差在所難免,以往接糖果的同學會主動站起來或側身,?再伸長手臂,以提高抓到?“空中飛行?”的糖果的機會;但是現在不少同學不會這樣做了,隻要判斷?“飛行軌跡?”離他稍遠,便安坐在座位上,任由糖果?“自由降落?”,反正有人會拾起交給他!不知從何時開始,年輕人覺得伸手也太煩,認為一定有人為他服務。
糖果?“飛行方向?”偏差,後果是?“射向?”目標以外的同學。過去這些同學大多會伸出雙手接糖果,然後交給應得的人,後來他們多用手擋開,由著糖果掉到地上,雖然不太理想,但多少還有點自衛意識。現在是什麼情況呢?你絕對猜不到,最近一兩年,有些同學眼見?“飛彈?”射向自己,一臉茫然,不知所措,個別人會?“呀……?”呼救,還有的甚至巋然不動,任由?“飛彈?”襲擊,連呼救也省了,當然也許他境界高超,以禪定方式處理,但是更大的可能是他認為一定會有人出手相救,不用自己費心費力。
從這些細微現象,我看到青少年群體中的重大轉變,他們越來越多的人對周遭事物失去了興趣,失去了積極爭取的動力,以及生出了依賴他人為自己解決問題的心理,甚至達到連自衛都不費心的地步。
我不斷在想,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是氣候變化?基因轉變?人腦縮小?獨生子女現象?家長溺愛?太多補習?太多體藝?教育製度?社會風氣?過度富裕?我不知道。
看了本書初稿,感受到一對父母的努力,跳出社會上流行的盲目跟風和攀比思想框框,觀察著自家孩子的特質,因勢利導,營造環境,讓三個女兒發揮各自不同的潛能,愉快地成長,開心地學習,?既顧學業,也顧做人,即是說把孩子看成是?“人?”,不是?“學習機器?”,我想這是為人父母的根本啊。
目前社會的總體氣氛是製造?“倒模人?”和?“加強武裝提高競爭力?”,但是我以多年接觸青少年的經驗告訴大家,這是歪路一條,再走下去,年青一代將會連人家派糖都不懂得怎樣取!
願天下父母記得孩子是人,不是機器,在他們的成長期多給予愛、關懷、啟發和引導,千萬不要單給他們錢和所謂?“武器?”,否則孩子完全有可能在起跑線上贏了而結果到不了終點,成為父母的終生遺憾。?
林超英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係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