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建築工程質量管理的若幹問題思考
2.1 質量監管模式的更新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樣,目前國內建築工程企業的質量監管模式落後,無法滿足工程質量監管的需求,必須要采用更加具有更加先進理念的質量監管模式——麵向對象的質量監管模式。過去的質量監管模式普遍都是以麵向過程為主導,這種質量監管模式具有廣撒網的特點,因而也容易忽略質量盲點;相反,麵向對象的質量監管模式,是根據施工對象的特點進行質量需求控製和管理,明確了質量監管的主體,以不同的對象為主導實施質量監管,更容易抓住質量管理的漏洞,因而更符合建築工程質量管理的發展趨勢。
2.2 質量監理體係製度的完善
目前我國建築工程施工質量監管不力的局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國質量監管體係機製不健全所造成的,因此,要實現對工程質量的全麵監管,必須要逐步健全和完善質量監理體係和相關製度。除了政府要逐步健全各項工程質量管理製度和法規之外,建築工程單位也應當逐漸提高對質量監理機製建設的認識,建立自上而下的質量監管機構和自下而上的質量管理信息通道,隻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整個工程質量得到有效的監管。
2.3 質量管理風險的控製
質量管理風險屬於隱性因素,對於質量的影響並不明顯,但是如果對風險控製不佳,對於工程質量的影響卻是致命的。建築工程質量的風險主要來自於資金鏈風險、施工組織方法風險、施工工藝風險、施工材料器械風險以及人員控製風險等幾個方麵。要實現對工程質量的全麵監控,在施工過程中,就要時刻對上述風險進行分析,對上述風險因素進行合理的控製與規避。質量管理風險的控製,還依賴於整個建築工程施工團隊對於質量風險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自上而下建立起全局風險意識,對於質量控製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2.4 質量監管方法的應用
質量監控管理的方法有很多,選取合適可行的監管方法,對於工程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目前很多建築工程單位普遍采用全過程質量控製方法,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質量監管方法,但是當工程量非常大、施工範圍較大、施工人員較多的時候,該方法無法滿足質量監管的要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效仿國外,采用更為先進的全周期質量監管方法,從工程質量的整個生命周期入手,對工程質量實時監管,從設計階段,到施工階段,再到竣工階段,從項目規劃,到項目執行,再到項目實施,按照時間節點羅列質量盲點,有目標、有針對性的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管,從而極大的提高了整個工程的施工質量。
3 結語
如何提高建築工程施工質量?本論文對影響建築工程質量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並對其中一些影響工程質量管理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當然,這些探討隻有在付諸實踐之後,經過實踐的檢驗與探索,才能夠真正找到提高建築工程施工質量的有效措施,並且在經過多輪實踐之後,才能夠總結出寶貴的經驗,並提煉出更加有效的實踐措施,經過這樣的實踐循環,最終能夠形成提高建築工程質量管理的係統理論和實踐方法。本論文對於建築工程質量的相關問題的思考與探討,是深入而深刻的,在建築工程質量管理領域是值得思考的,希望對工程質量管理能夠起到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韓福榮.論生態質量管理[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0,(11):7-8.
[2] 淩傳榮,林知炎.21世紀中國建築質量管理的新思路[J].重慶建築大學學報,2000,22(1):20-24.
[3] 陸宏.淺談如何加強建築施工現場安全管理[J].大眾科技,2009,(5):29-30.
[4] 柯昕.建築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資訊,2011,(21):55-56.
[5] 何佰洲.工程建設法規與案例[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6] 陳勇,朱宏亮.業主與建設工程質量[J].工程質量,2003,(7):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