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創造集中的環境
孩子注意力的水平雖然與先天的遺傳有一定關係,但後天的環境與教育的影響更為重要,家長和老師應當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與個性特征,為其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注意品質與能力。
首先,家長要在家裏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第一,孩子注意穩定性差,容易因新奇刺激而轉移,這是學前期孩子的普遍特點。因此,父母應根據這一特點,排除各種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為孩子創造安靜、簡樸的物質環境。例如,孩子玩安靜遊戲或看圖書的地方應遠離過道,避免他人的來回走動影響孩子的活動;牆麵布置不應過於花哨;電視、糖果等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物品也應擺放在較遠的位置。
第二,父母還應注意適時地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與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動模式。例如,當孩子全神貫注地做某件事時,成人不應隨意地去打擾孩子。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玩著插塑或搭積木,爸爸走過來問一問吃飽了嗎,一會兒,奶奶又走過來讓孩子去喝果汁,又一會兒,媽媽又叫他幫忙去拿樣東西。孩子短短幾分鍾的活動被大人們打斷數次,時間一長,自然無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孩子專心做事時,家長最好也坐下來做些安靜的活動,切忌在旁邊走來走去,打擾孩子。
孩子學習的環境也要安靜,如果你的孩子抗幹擾能力不好,最好保證孩子聽不見電視的聲音。有些孩子在學習時喜歡突然開小差,問父母一些與學習無關的問題,比如,突然問父母晚上吃什麼?突然跟父母提到學校有趣的事。這個時候家長不要搭腔,因為你一搭腔,實際上就是默認孩子寫作業時可以講話了,又把孩子的注意力分散了,這也不利於讓孩子靜心學習。最好告訴孩子有什麼事待他作業做完。
第三,孩子學習的地方要簡潔、整齊,尤其是書桌,除了文具和書籍外,不應擺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還要要求孩子在學習之前準備好所有要用到的文具,避免寫作業的過程中又找東西。
第四,不要讓孩子注意到家長在做什麼。
第五,以身作則。如果家長一直保持著良好的讀書、學習的習慣,孩子就能耳濡目染。孩子在家裏學習的時候家長不要打牌、大聲說話、吵吵嚷嚷。在家學習時,還應該關掉電視、音響,以免這些噪音影響注意力。
除了家長需要做的這些之外,老師也有責任打造和諧課堂,給孩子以安全感。
首先,也是教室環境的問題,教室裏不要搞得花裏胡哨,要簡潔明了,免得孩子看見這想起來那,東拉西扯地想個沒完沒了。
其次,教師要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平等對話,讓孩子有安全感,注意力集中於學習任務,敢於想自己所想,說自己想說,這樣,分心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關於一個安靜的環境的問題,這個道理其實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講。如果生活在一個空間裏,而學習要去另一個空間,那麼在準備去的時候一般心理上就清楚,自己是去學習的。這樣就給自己一個心理上的準備和壓力。再則,教室裏氛圍好,大家都在看書學習,孩子自己一個在那裏東張西望,不一會兒就會覺得不對勁。另外,教室裏不像家裏,沒有可吃可玩的東西,也沒有什麼空間需要去探索,唯一能幹的事情就是看書,這樣孩子就不得不適應這個環境,去做該做的事情。
這就是培養良好學習氣氛的重要性。
第九節 遊戲提高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總是與活動聯係在一起。所以與其我們想盡辦法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倒不如在陪孩子遊戲的過程中去培養。孩子喜歡玩什麼,我們就陪他玩什麼,並在玩的過程中通過提問題、變換玩法等方法讓他多玩一會兒,如果孩子喜歡玩什麼遊戲,那麼下次他就會主動地再次去玩,而且會想辦法玩得更好。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集中精力去玩的習慣。家長不要指揮孩子該玩這個,不該做那個。結果不但不能培養他的注意力,反而破壞了孩子對另一個遊戲的興趣。
孩子是貪玩的,不是每件事都能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家長不要強製孩子一定要專注,要知道注意力不是通過一件事,幾天就能夠培養的。孩子在玩某遊戲不想玩了,當孩子注意力分散時,父母可以適時地轉移孩子的興趣點,使其重新集中注意力。同時,家長還可以強化孩子的興趣點。比如孩子喜歡汽車,就給他多安排些和汽車有關的遊戲。孩子的注意力會集中在這些他感興趣的事情。那麼,有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呢?要是能在玩耍中就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那不就是一箭雙雕、一石二鳥了嗎?
我們平時經常玩的“大家來找錯”、折紙等活動,都有助於培養注意力。拚圖、圍棋、象棋、國際象棋、翻牌遊戲等活動,都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實驗說明,孩子在遊戲活動中,其注意力集中程度和穩定性較強。因此,我們可以讓孩子多開展遊戲活動,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不過,如果是在別人的強迫下去做這些活動,那麼對於提高注意力或者記憶力就不會有什麼好處了。隻有自己想去玩的時候,才能專心地沉浸在裏麵,也才能對注意力和記憶力有所提高。
而且,和家人一起進行這些活動,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和記憶力,還能增進與家人之間的感情,這不正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嗎?
在這裏給大家介紹幾種鍛煉注意力的小遊戲。
(1)複述遊戲。讓孩子看圖畫書15分鍾,或看一節完整的“大風車”寓言動畫,立即合上書或在關上電視後,要求孩子按要求複述故事。為預防孩子摸準你的要求後,隻看個梗概就走神,可以在事先就說好,比如複述完了要提問或者要畫其中的一個形象等。
(2)韻律操、拚圖。對特別好動的孩子而言,學會較複雜的韻律操可以帶來成就感,也可以解決其心神浮躁的問題。對於好動的孩子,讓他三天之內學會一套韻律操,會使他的注意力和接受能力成倍上升。對於好靜的孩子可以玩拚圖遊戲,可以從塊數比較少的圖形開始。
(3)尋找城市。在地圖上尋找一個不太熟悉的城鎮,也能提高觀察時集中注意的能力。
(4)玩撲克牌。帶孩子玩撲克牌的小遊戲。可鍛煉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快速反應能力。對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有一定幫助!
(5)玩乒乓球提高注意遊戲。這是一個家長講述的小遊戲。其中一個人把球放在球拍上,繞桌子行走一圈,要求乒乓球不能掉下來。另一個人可以在旁邊打擾,以把球弄下來為勝。但不能碰到對方的身體。此外還有類似的這種遊戲,對提高注意力非常有效。
當然,利用遊戲培養兒童專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體實施方法也不盡相同。家長可根據孩子專注力發展的特點,采取適當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隻要你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努力去做,一定會取得成功的。
第十節 教師儀表有玄機
教育心理學非常強調孩子注意力的集中,也非常在意教師的服飾儀表對孩子注意力的影響,所以教育心理學上對教師的服飾有特別的要求。如果因為教師自身形象的問題導致孩子注意力的分散,就意味著教學的失敗。這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起碼常識。
教師是知識和教養的化身,穿著得當、款式合適的服裝會使人顯得年輕、精神,並能起到掩飾和烘托的作用。使自己內在的學識修養和外在的衣飾打扮和諧地統一起來,於樸實大方中見高雅的情趣,於整潔得體中見豐富的涵養,給孩子以美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師的儀容總體要求:發型樸實但是不土氣,著裝文雅得體。一定要避免兩種極端現象,即過於華美或過於隨便。
過於華美,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衣服上而不是學習上,無形中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在穿著打扮上太隨便、太前衛、太性感,或者過分奇異豔麗的服裝,會使孩子上課興奮、激動,安不下心,孩子會被五顏六色弄得眼花繚亂,注意力分散,學習不專心,視力疲勞。總之,老師要避免自己的衣服引起孩子的過分注意。如果是換了新衣服,孩子大概會感到新奇的話,老師在上課前就應該提前到教室,讓孩子先適應一下,以免孩子上了課還在觀察衣服。
又如,教師衣冠不整齊,不衛生,紐扣脫落或錯扣等,也會引起孩子的厭惡和分散孩子聽課的注意力。另外,教師衣著顯得邋遢懈怠,無精打采,疲憊不堪,也會給孩子一種沉悶、壓抑和不愉快的感覺,就會影響孩子聽課的情緒,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從心理學上來看,沉悶的氣氛,壓抑的情緒是可以慢慢傳染的。所以,老師要注意不要讓孩子受到自己不良情緒和外觀的影響。
因此,得體的服裝打扮、發型修飾,端莊高雅的儀容不但可以對人體的形體、容貌、儀態、風度起襯托作用,而且也有助於教學的成功。它會使孩子覺得教師容光煥發,富有學識教養,聽起課來自然能提高情緒、振奮精神。
所以,教師的服裝絕不僅僅是個人愛好問題,它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效果,也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模仿。
另外,教師的教態對營造課堂的自然與和諧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要以精神飽滿,情緒高昂的姿態健步走上講台。切不可在孩子麵前顯得有氣無力,或顯得心情不愉快。否則,一看到一個無精打采的老師,有氣無力地在課堂上講課,整個課堂就會籠罩在一種壓抑無力的氣氛中,孩子的情緒也會跟著受影響。開始講課時,教師的表情要親切而不過分隨意,嚴肅而不過分緊張,使孩子在一個寬鬆、舒適的氣氛中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顯得端莊大方,舉止從容,精神飽滿,雍容自然。
在課堂上,教師要運用語言聲調的高低快慢、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加深他們的印象,喚起他們的思維,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前麵說過,新奇的刺激最能喚起注意力,因此,聲調的變化會時時讓孩子處於這種刺激中,從而有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老師講課就要特別地注意。特別是教材的重點、難點或關鍵的地方,教師的語言應該放慢,語言應該加重,應該有高低、有停頓。達到師生雙邊互動自然、和諧的目的。
總而言之,我們教育的對象都是些生動活潑的青少年,教師的語言一定要從他們的心理特征出發,不但要善於說理,而且要富於表情,要以語言的趣味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師的儀表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運用這些手段到教學中去,一定會改善教學質量。
第十一節 師長可用的有效手段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強烈的、新奇的、活動的物體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家中要有意識地放置一些鮮豔的、活動的玩具,如彩色氣球、不倒翁、會跳舞的娃娃、小熊打鼓等,以便引起孩子的注意。另外,家中還可準備一些新奇的,可供孩子操作並且能夠探索其奧秘的物品,如天平、小電動機、多棱鏡、磁鐵等這些物品也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
孩子的注意力發展水平有限,既要發展孩子的有意注意,更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無意注意,讓孩子在輕鬆的活動中集中注意力。為此,在孩子的學習活動中,要注意學習的內容適合孩子的水平、興趣和能力,時間安排要恰當,不要長時間做一種活動,要隨時注意孩子的表現,及時調整活動內容和形式,當孩子已表現出分心時,不應強迫孩子注意,而要考慮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的變換。一般來講,孩子隻能維持5~20分鍾的注意力。超過這段時間,孩子的注意力就會分散。當然,要考慮孩子注意力轉移的困難,不要在短時間內頻繁地更換活動。
老師要配合,在老師講課時,不時地發問,叫一些同學發言。當老師發現某同學精力不集中時,突然叫他發言,當他回答不上來時,會不好意思,就會集中精神聽講,怕被老師再次叫起。對其他同學也是一個謹慎,要好好聽課,怕被老師叫起時,回答不上來。所以可以帶動大家都認真聽講,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現在老師一般好像都不太注重和同學交流。
設置教學障礙,鍛煉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學習活動是一個艱苦的腦力勞動過程。有興趣和動機是不夠的,必須磨煉意誌,增強自製力,養成專心學習的良好習慣。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設置教學障礙,鍛煉孩子的注意力。語文課朗讀時,可以比較誰讀得準確而流利。
複述能力——老師讀一段話,或者口述一道題讓孩子思考,首先讓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孩子起來較完整地複述老師的題,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老師說題要注意聽,免得被提問時不知道而尷尬,這樣培訓了注意力,同時對其他孩子相當於又重複了一遍題,有了更充分的思考時間。當然,也可以重新複述孩子的答案。
在課上設計一些模擬生活的遊戲和小劇等,應該首先順應他們的心理需要,有利於孩子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並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另外,別以為一堂課的導入隻有幾分鍾,利用好這幾分鍾卻尤為重要,這是整堂課的關鍵。導入的方法有很多種,如今的小孩子,已不再滿足於機械式的導入,他們喜歡新鮮,追求刺激,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以獨特的導入來吸引孩子,達到激發他們興趣的目的。
比如通常英語課的導入都是以“Free talk”、“discussion”、“dialogue”為主,在複習之前所學內容的基礎上來引出新的知識點,這種導入一開始還蠻能吸引孩子的。除了這些之外,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適當地采取唱歌、遊戲、小組比賽等形式,這樣導入就能順應孩子的心理,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有時候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也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這個故事可以是發生在你身邊的,也可以是你自己親身經曆的。
除了以上辦法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采取很多辦法。比如,剛上課時孩子難以安靜下來,老師可以用沉默法,提前走進教室,環顧四周一言不發,孩子很快就會因為奇怪而把注意力轉移到老師身上來。再則,在教學過程中,課堂上對付注意力分散的孩子還可以突然停止說話,或者突然提高音調,這些都會幫助孩子把注意力轉移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