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家長需要做的不僅僅是一番教育孩子的好意,還要及時地給自己充電,以便及時地跟上孩子的發展,並能及時了解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原因又是什麼。最糟糕的就是孩子出現了問題,而家長連這方麵的問題聽都沒有聽說過。由此可見,改變觀念也十分重要。
第六節 家長教育所起的副作用
作為家長,你是否知道,在你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些違背你願望的行為習慣正在養成?而這一切竟是你自己造成的?孩子的注意力渙散,動個不停,原來都與你關係密切。請看看下麵的數據。
據國內資料,在多動症患兒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長中所謂的“嚴格管教者”占60%,放任不管者占3%多一點,溺愛者占7%。
國外亦有學者認為,暴力式的管教,動輒拳打腳踢,實行棍棒教育,則多動症兒童的症狀不會有任何減少,反而會增加新的症狀。而反之,如果對患病兒童漠不關心、順其自然,或者過於溺愛不幹涉,則可能促使症狀出現,或使已有的症狀加重。
一位心理專家則如是說,溺愛過分使孩子注意力分散。現在我們社會獨生子女很多。這些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家裏的焦點,親戚朋友關注者無數,人人都想展現自己的親愛。被關注度太高直接導致的後果是——當孩子做一件事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乃至姥姥姥爺總會給予不同的意見,或者逗孩子玩的時候爸爸給這個玩具,媽媽給那個玩具,爺爺在這邊跟孩子說話,奶奶在那邊大叫孩子注意另一個東西。更有甚者,對於孩子做的一件事,可能奶奶大加肯定,而媽媽卻麵有怒色。如此種種,都會讓孩子總是處於無所適從當中。而且孩子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可能好好地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總是隨著不同的人和物跳來跳去。
這種做法還有一個後果,那就是父母雙方教育方式不同,或者在孩子活動時經常進行幹擾,一會兒讓孩子幹這,一會兒幹那,常常會使孩子茫然、無所適從,因此無法專心於幹同一件事,或者變得對任何事都興趣索然。
由此可見,對孩子的注意力,家長擔負著很大的責任,那麼,作為家長,你的教育方式對嗎?怎樣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對還是不對?教養態度與家中生活習慣對孩子的行為影響極大,也常是影響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但“當局者迷”,家長往往無法客觀地找出問題所在。從下列幾個方麵來觀察,也許可以找出一些原因。
家長可從這幾方麵自查:①父母教養態度是否一致?很多時候一個家庭裏麵往往教育觀點不一致,以至於孩子無所適從。②是否太寵愛孩子,使孩子缺少行為規範?這會使孩子隨意放縱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行為。③是否為孩子買過多的玩具或書籍使孩子應接不暇,玩一個扔一個?④家庭生活步調是否太快令孩子不能適應?⑤家裏的活動是否太多,人員是否太雜,經常吵吵鬧鬧或者父母打麻將之類無法給孩子提供安靜的環境從而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⑥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有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不喜歡某一科,不喜歡某個老師,同某個同學鬧了矛盾等,這些不愉快的經曆及時化解了嗎?⑦孩子是否有情緒上的壓力?比如,學習跟不上,同學相處不好,家長老師過多批評等。
如果你們有以上行為,那就應該反省一下了。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不要事與願違,得出自己不想要的後果。
另外,研究發現,許多注意力缺損多動障礙兒童大多都是家庭不完整。有很多是來自單親的或者是家裏矛盾較多,關係不夠親密的家庭。也正因為這樣,這些孩子缺乏家庭的溫暖和關心。也因為家裏的矛盾和衝突導致這些孩子無所適從,一直處於緊張狀態,由此加重了多動症的症狀。因此,單親的家庭,要對孩子的情況更多一分了解,付出更多的努力。
總之,社會因素和家庭環境因素都會對孩子的狀況產生影響。對於已經患上多動症的孩子來說,不良的心理、社會因素會極大地家長或者引發他們的異常表現。如果要把孩子的多動症病因總結,那麼可以分為生物學因素(這包括遺傳、神經解剖、疾病、腦損傷、神經生理等)和社會學因素(包括環境、心理、社會因素等)。而且國內外研究表明,有一大半的孩子他們的病因是由生物學因素與社會學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隻有近三成的多動症障礙兒童發病原因是由單獨的生物學因素所引起。研究也表明,在所有的病例中,沒有一例是由單純的社會因素導致的,這說明生物學因素是導致此障礙的主要因素或基礎,而社會學因素則會在這個基礎上促發或加重這些症狀。
第七節 家長教育的誤區
當代家庭教育中對孩子過分的關注使孩子根本就沒有機會去發現自己,沒有機會去獨立做一件事情,形成一種對創造力開發的抑製力量,使兒童失去抗挫折的免疫力。既然一切都有人操心給辦好,而且有的家長還鼓勵孩子學不學習沒關係,隻要別累壞就行了,其他的事諸如前途之類你就不要操心了,這樣孩子在課堂上無所謂、無所事事,既沒有興趣也沒有動力,還指望孩子能有什麼樣的注意力呢?
再則,家長把一切都包辦了,孩子就無須動腦筋想問題。而且家庭溫室過於保溫,一旦略有風雨,孩子便無法承受,近年出現很多小孩子自殺、出走等現象,無不說明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麵還容易出現孩子違法等現象。家長過分的溺愛,百依百順,會使孩子覺得一切都無所謂,一切都會有父母來承擔,父母會解決一切。這樣的孩子不知有什麼原則。沒有了原則和道德的約束,人性欲望中惡的一方麵會得到極大的釋放。這種從來沒有受過任何挫折,家長不敢違逆的孩子,如果發現有多動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的傾向,改正起來比一般的孩子要困難得多。
另一方麵,現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著期望值過高,超過孩子現實的承受能力。據調查,在城市中,尤其是大城市中,90%的家長曾經或正在讓孩子在校外上各種輔導班,還有許多家長正開始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家教和培訓學校、輔導學校泛濫成災也從另一角度反映了這種現象。家長視孩子的成績和才藝表現為生命,不顧一切安排孩子做各種事情,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超過別的孩子。其結果是,父母的行為完全不顧及兒童自身的感受,星期日變成了星期七,放假了反倒比在學校上課更累,孩子沒有玩耍時間,孩子不是被功課所累就是為各種特長班所困。這種天天疲於奔命的生活孩子既不感興趣也不可能產生持久的注意力。
蘭蘭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今年初二,所有人都有雙休日,但是我和我們的同學是例外。周末反而比平時更忙,從早上八點開始就馬不停蹄地穿梭於各種輔導班、家教、興趣班。中午困得要死也不可能睡一會兒,所以在教室裏我常常是往桌子上一趴就不知不覺睡著了,上課的時候迷迷糊糊,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總之,幹什麼都索然無味,注意力不集中,總是開小差。結果爸爸更加著急,我的輔導班更多了。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另一誤區是家長對孩子注意力培養的不在意以及對於多動症的認識有誤。實際上,剛生下來的寶寶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是差別不大的,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環境不同,孩子注意力的發展也就有了千差萬別。大部分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問題。有的家長注重注意力的培養,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注意力訓練,也避免自己的言語行為刺激孩子分散注意力,而有的家長則對注意力的發展完全忽略,有很多甚至無意中妨礙了注意力的培養,造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注意力的差距越來越大。因為注意力的重要性,所以如何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必須引起家長的重視。在重視之外,我們首先要避免的是一些教育上的誤區。
1.不能給孩子過多過複雜的信息,孩子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十分有限,過多的信息過於複雜的信息,他的大腦無法一一存儲和記憶,也就無法集中注意力。這樣反而分散了注意力。例如,一次提供過多的玩具,使孩子手足無措;或者一會兒拿來一個,孩子被迫一會兒看這個一會兒看那個,或者長期提供不符合孩子認知特點的書籍……讓孩子看得眼花繚亂。
2.成人過多的語言刺激,有時會影響寶寶初步的思維能力,造成注意力的分散。例如,孩子在初次接觸新玩具、新物品時,難免會上下折騰一陣,去摸索玩具、了解這個玩具,此時家長應避免在一旁話語過多,這樣不僅使孩子不知道究竟是該聽你的話還是該去玩玩具,進而對這個玩具失去興趣,而且會使孩子分散注意力。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家長不要過多幹涉。
3.家長要把握好對孩子的要求,要求孩子所做的事過難會使孩子產生挫折感和畏難情緒;但是太簡單了又不能吸引孩子,所有這些都不利於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一般來說,隻有當新內容稍稍高出孩子的現有經驗才是最合適的。也最容易引起和維持孩子的注意力。因此,要注意選擇難易適當的材料來提供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