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細節
卷首論壇
作者:葉永烈
細節,細枝末節也。我卻以為細節是作品的“肉”。光有“骨頭”沒有“肉”的作品,是無法感人的。大約正是看重細節,所以我在采訪時,總是不斷用耳朵和眼睛“捕捉”細節——不過,需要一根敏感的神經。
用耳朵“捕捉”細節,體現在采訪時不斷發問,挖掘細節。比如,我在采寫陳獨秀的秘書、九旬長者鄭超麟先生時,“盤問”起關於陳獨秀的種種細節。他略作沉思,回答道:“陳獨秀講一口安慶話。怎麼想就怎麼說。習慣動作是用手拍腦門。不大講究衣著,但很幹淨。長袍、馬褂都穿,帽子不常戴,難得穿西裝。煙癮重,但不抽香煙,而抽雪茄。文章寫得快,有學問,但口才並不好……”鄭超麟談畢,笑道,你問這些細節有什麼用?從未有人向他問這些問題。我卻以為,要勾畫陳獨秀的形象,他談的這些細節頗為珍貴。
我在采訪陳望道先生的高足陳光磊時,他隨口而談的一個細節,立即被我“逮住”,請他細細道來。這一細節,後來成為我的報告文學《秘密黨員陳望道》的開頭:
“1975年底,上海華東醫院住進一位85歲高齡的瘦弱老人。他臉色黝黑,頭發稀疏,由於雙頰深凹,使原本突出的顴骨顯得更加凸出了。他睡覺時,總是保持一種奇特的姿勢,雙手握拳,雙臂呈八字形曲於胸前。他關照常來照料他的研究生陳光磊道:‘我睡著時,倘有急事,你隻可喊我,不可用手拉我。’原來,他睡著時,誰拉他一下,他會‘條件反射’,那握著的拳頭便會在睡夢中‘出擊’!請別誤會,這位老人並非上海武術協會會長,他是道道地地的文人——上海複旦大學校長陳望道……”
原來,這位《共產黨宣言》中譯本最早的全譯者、資深的中共早期著名活動家,自幼跟人練習武當拳。據雲,年輕時他徒手可對付三四個未曾學過武術的人,有一棍子則可對付十來個人。這一細節勾畫出陳望道鮮為人知的“武林高手”形象。
在采訪受盡迫害、劫後餘生的“胡風分子”賈植芳先生時,他告訴我,在八十年代初頻頻出席追悼會,因為許多老友雖然在“文革”中含恨離世但是終於得到平反、恢複名譽。在追悼會上,他的目光注視著掛遺像的釘子——遺像不斷更換,而釘子還是那顆釘子。他在想,這顆釘子上,什麼時候會掛上他的遺像?這一細節,體現了他作為曆史老人的無盡的滄桑感,而年輕人有誰會注意那顆釘子?
在越南首都河內市中心的一家大型商場,在一個出售進口商品的櫃台,我得到營業員的許可,拍攝了這麼一張照片:櫃台上,一麵越南國旗與一麵美國國旗、一麵法國國旗並排插在一起。在我看來,這一細節濃縮著越南一段難忘的曆史:越南與法國、越南與美國在20世紀中期都曾經有過8年的漫長戰爭,如今化幹戈為玉帛,居然成為貿易夥伴。我也注意到,在這個商場裏,既掛著美國自由女神商標廣告,也掛著法國艾菲爾鐵塔商標廣告,這就是今日越南的寫照。
當我步入美國哈佛大學的校園,又“捕捉”到什麼細節呢?我注意到一座很普通的辦公樓前,有一尊青銅坐像被眾多的參觀者團團圍住。我的目光聚焦於青銅坐像左腳那發亮的皮鞋。“粉絲”們排著隊,逐個與銅像合影,然後用手摸一下他的左腳,以求獲得好運——如果摸腳者是年輕人,定然是希冀自己能夠借此進入鼎鼎大名的哈佛大學;倘若摸腳的是年長者,則定然是祝願自己的子女能夠跨過哈佛大學的門檻。原來那是哈佛先生的銅像。在我看來,哈佛大學的無窮魅力,盡在哈佛銅像那鋥亮的左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