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3章 防治嬰幼兒中耳炎(1 / 1)

嬰幼兒抵抗力低,容易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的孩子患感冒後聽力減退或耳內流膿。經醫院耳鼻咽喉科檢查,才知道孩子得了急性中耳炎。嬰幼兒之所以容易患中耳炎,與嬰幼兒中耳的解剖生理特點和抵抗力較低有關。嬰幼兒的耳咽管短而粗,呈柱狀,近水平位置,細菌比較容易通過耳咽管進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例如感冒時鼻咽部細菌易侵入中耳,嬰兒喜歡仰臥,不會咳痰或吐食物,在嗆奶和嘔吐時,細菌也易隨吐出液進入耳咽管,引起急性中耳炎。其表現以聽力障礙為主,可在感冒後突然出現,或於不知不覺中發生。個別病兒也有因耳痛而哭叫不休,聲音嘶啞,喜健側耳靠近媽媽身體吃奶。睡覺中誤觸耳屏可突然驚醒。小於4個月的孩子因耳痛搖頭擦枕,年齡稍大者會用手抓耳或擦耳。病兒有耳內悶脹或閉塞感,似有棉球堵塞耳道,搖頭時耳內有水流動感,並出現耳鳴、吹風聲或放鞭炮聲,打哈欠或捏鼻時耳內有氣過水聲。這種滲出性中耳炎,以雙側為多,對聽力的影響很大,如果發生在學說話階段的幼兒,可導致聾啞症。個別病兒也可並發腦膜炎等,所以家長一定要認真預防,及時治療。治療方法如下:

(1)注意安靜休息,減少活動,對年齡較小的病兒要減少抱動,以減輕耳痛。耳朵流膿者應讓病側著枕側臥,促使膿水流出來。

(2)保持鼻腔和耳咽管的通暢,可用1%麻黃素、生理鹽水滴鼻。鼓膜穿孔者可用棉花或紗布將外耳道的膿液擦淨,再用3%雙氧水清洗外耳道。洗淨後,病兒取側臥位,病耳向上,再滴入藥液,用量遵醫囑,每天4~6次。

(3)減少發病機會,母親不要取臥位給小兒喂奶。喂奶後應把小兒直立抱起頭靠在肩上輕拍背部,以利嬰兒排出胃內空氣,防止吐奶。要經常保持外耳道清潔,不亂挖耳屎。小兒患鼻炎、感冒和咽炎等,要及時治療。平時加強預防,增強小兒的體質。減少感冒,積極治療鼻和咽部的疾病是預防中耳炎的有力措施。喂奶時要防止嬰兒嗆奶,避免鼻涕、乳汁等進入咽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