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李寧回到品牌的原點(2 / 2)

無論是否是過謙之辭,至少可以肯定的是,這次超越帶來的喜悅遠沒有上次被超越帶來的痛苦大。

2001年時,李寧公司大約占中國品牌運動鞋市場份額的12%,而耐克及阿迪達斯隻占大約7%和6%。但兩年後,中國體育用品銷售額排名中,耐克一舉超越李寧,隨後的2004年,阿迪達斯也趕超過來,李寧被擠到了第三。

這讓張誌勇牢記住一個道理:頭腦份額跟市場份額不是一回事。

“我們被超過的原因就是頭腦份額不夠。”張誌勇坦陳,“原來我們遙遙領先,但是有一個數據被忽視:對手的聲音比我小,但是他的頭腦份額遠遠比我高。”

他試圖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闡述頭腦份額與市場份額的微妙關係:

“我”的收入水平隻能買大眾汽車,但是“我”現在也知道還有一個更讓人喜歡的車——保時捷。於是“我”現在會買大眾,但是在夢想裏,“我”會投票給保時捷。當有一天,“我”掙到更多錢時,就會把大眾扔掉,買保時捷。

李寧現在著急的,除了現實的市場份額,還有這個“夢想中的一票”。

也因此,在李寧的零售店裏,每年都會推出專業產品——其實這樣的專業產品是隻占位置不賣貨的。不過張誌勇明白它的獨特價值,這個價值就是頭腦份額。這也是李寧越來越走向專業、越來越突出品牌前麵的“運動”二字的本質原因之一。

當然,要想爭得頭腦份額,務必突破的,首先是一線城市。

“中國品牌在二、三線市場份額都高,但在超大、一線市場份額都低,這是事實。所以,品牌重塑真正要解決的,是如何在超大和一線市場來突破我們的品牌份額跟頭腦份額,這是關鍵。”張誌勇說。

如今李寧亮出的一大利器是六代店。和其他零售店不同,這些有著張揚的新李寧特色的店麵直接被定位在京、滬、廣、深這樣的城市,而且,以店中店為主。

“一旦建立起品牌個性,持續成長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是我的戰略目標。”張誌勇毫不諱言,“這個目標從表現來說是什麼呢?一定要在競爭最激烈的地方獲得勝出。”

在李寧團隊看來,高端品牌聚集的大城市,各路英雄肉搏的商場,就是這個能真正體現品牌能力的地方。

目前,李寧六代店一共有17家,今年的目標是開到70家。

在改變中傳承

如今,品牌重塑中的李寧,還很有點兒逆勢而動的勁頭。它一直在堅持不懈地加價,持續不斷地驗證自己的品牌溢價能力。

財務出身的張誌勇對數字計算擁有其他CEO無可媲美的敏感。李寧在2009年製定戰略時就曾預測過,未來中國人工成本以及零售行業的租金水平,將會快速成長,這使得整個價值鏈——供應商、品牌商到零售商,如何去分配品牌的價值成為一個問題。

“從零售終端來說我們叫平銷,即‘數量×單價÷麵積’,數量越大,麵積越多,租金也就越多,這沒有意義,所以剩下的隻有如何解決你的單價問題。”張誌勇說。

提升單價要的是品牌價值的提升,尤其是情感價值。事實上,李寧的品牌重塑目的正在於此。

不過,在重塑的同時,如何讓之前的情感得以傳承是個難題,這讓方世偉費了不少腦筋。就拿口號來說吧,之前的“一切皆有可能”如此朗朗上口!怎樣既突出個性,又不至於讓李寧在一夜之間變得讓人不認識了?

“之前的口號是一種信仰,一切皆有可能。但現在我們變成邀請人們一起來行動,如果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下麵要做的就是Make the change,它詮釋了‘一切皆有可能’。”方世偉說。

在李寧最新製作的幾個廣告片裏,都強調了運動的輕盈、靈敏,快活。方世偉認為:讓真正愛運動的人更真實地體驗真正的運動,才是體育的本質,運動是帶給人們快樂的。而所謂的改變,其實無處不在,它並不意味著需要痛苦地付出,或者單純的輸與贏。

當然,正在改變中的李寧還是要有所付出的。他們的單價在上升,但銷量其實有所下降。品牌重塑總是個過程,雖然其實已經行動了三年,但張誌勇預計的時間表更長。“我希望八年時間成為中國的第一!”他說,“我對這個重塑的定位,完全有信心。原因是,真正找到原有品牌的本質,它並不是一個顛覆,隻不過是更加清晰化、更加一致化,剩下就是在執行。”

責任編輯: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