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個人來了我們公司,他看上去表現很好,上班不到一個月,很快就簽單做出成績了。但隨後就出現了經濟問題,客戶多次投訴他,最後他隻好離開公司。其實在做背景調查時,我們已經發現他有類似的問題,但業務部門管理者的大意還是造成了公司的損失。可見找到一個真正適配崗位的人絕對是不能馬虎了事的。
難以“測試”的是人心
王新宇:這個世界最難測量的不是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也不是太平洋的深度,是人心。人力資源工作近年來越來越關注心理測評方麵的工具和理念,希望能夠深入了解組織成員的內心和價值觀,從而獲得有效管理的方法,對此各位有何看法?
時勘:我的導師曾這麼說過,心理測試是可信的,但不能全信,更不能完全依靠它。一定要注意在招聘中不要犯規,在國外有專門法律規定如果不允許做心理測驗,你不能隨便做的。富士康曾強烈要求我們編一條測驗,專門把跳樓傾向的人測出來,但這是侵犯人權的。同時很多虛化的層麵是很難測試的,比如:適配度和忠誠度,你無法用工具和問題測驗出來。
郭瑞玲:實際上有的時候,僅僅看到紙麵成績是不夠的,了解一個人內心,往往直覺和經驗更加重要。舉一個令我印象非常深的例子:幾年前,我們招聘一個關鍵崗位的人,因為是項目急需的人才,我們很需要他快點到崗。
前麵的麵試他全部都過了,感覺非常能幹。最後測評的結果是:他成就的動向很強,但同時職業穩定性很差。我記得後來跟領導彙報時,就提到這個人的職業穩定性會有問題,需要我們做好準備。果然,他居然三天之後就不來了!那一刻,我真感覺到我們專業技能是如此的重要,與測評工具同時使用才會事半功倍。可以說就算是測評結果出來,也需要我們去辨別哪些問題值得注意。
王新宇:我們簡單歸納一下:人力招聘工作其實是一種程序實踐。第一是人的判斷,第二是比較強的測評工具,再接下來是測評結果和人主觀判斷的結合。
(本文根據現場記錄整理刪減而成,未經本人審閱)
整理編輯:鄧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