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到黃岡的城際鐵路非常特殊,需要跨越長江,工程浩大,一共投資87億,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規劃在2013年建成通車,通車後到武漢就半個小時!漢口到武昌還需要一個多小時,而黃岡過去隻是半個小時,這就相當於把兩個城市連結起來了。
近些年,黃岡的基礎設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我們境內有六座長江大橋,境內高速公路裏程516公裏,居全省各市州第一位。作為武漢的後花園,大別山旅遊公路年內即將完工,連接了沿線七個縣市,武漢人到大別山旅遊、避暑非常方便。
另外,過去我們沒有工業園區,現在全市已建成30個工業園區,有1375家規模以上企業。而且,長江大堤沒有整險加固之前,我們每年要花幾個月時間防汛。現在長江幹堤全線加固,去年又投資四億多元,完成了連江支堤整險加固工程,為黃岡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中外管理》:近幾年,媒體上有很多關於“黃岡現象”的報道,反映著黃岡的經濟發展速度。我想了解的是,為什麼黃岡這幾年會突然“起跑”,黃岡的發展突破了什麼瓶頸?
劉雪榮:去年湖北省的縣域經濟現場會就是在黃岡開的,把黃岡經濟發展歸納為黃岡現象。什麼是黃岡現象?就是從以前的基礎薄弱、發展緩慢,到今天發展速度在全省處於領先位置,是經濟發展質與量的提升。
突破什麼瓶頸這是個很專業的問題,實際上黃岡突破的瓶頸就是一件事情——搭建了融資的平台,也就是搭建了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經發投、擔保公司、大別山旅遊公司這樣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去經營、去融資,融資之後再去建園區、服務企業、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實際上我們是用倒推法來做這件事的:人們都知道發展要辦工業,但是發展工業就必須有工業園區,就要有基礎設施。而要辦工業園區就必須有大投入。大投入從哪裏來?單純靠財政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做這件事的,這就要做一個融資平台,突破瓶頸。
現在我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戶數在湖北省是除了武漢外最多的,都是這幾年招商引資來的。不過企業塊頭還相對較小,正在快速成長過程中。
武漢企業“移民”黃岡
《中外管理》:吸引武漢企業進行產業轉移,這方麵有什麼成功案例?
劉雪榮:比如黃岡化工產業園。這是湖北為數不多的經國家批準的專業園區,有良好的汙染物處理能力和健全的管理機製。武漢規定三環裏的化工企業在兩年內要全部遷出市區,黃岡瞄準這個機會,去年3月我們開始大規模建設黃岡化工園,重點就是承接武漢市的產業轉移。目前已經有武漢青江、歐邁、華邦等20家企業簽了落戶協議,有10家企業已經開始施工。
《中外管理》:很多城市都在爭取產業轉移的機遇,這些“移民”到黃岡的企業,是被黃岡的哪些因素吸引來的?
劉雪榮:首先是交通區位優勢,因為黃岡離武漢近,等城際鐵路通了以後,武漢到這裏就半個小時,還有良好的公路、鐵路運輸和長江黃金水道運輸。這種交通區位優勢是相當有吸引力的!當然還有產業園通過了國家環評,也有適合企業需求的優惠政策,這些都是它的吸引力。
《中外管理》:大批工業企業被吸引到黃岡來,與黃岡成為武漢後花園、發展旅遊產業會不會產生矛盾?
劉雪榮:這些年,我們堅持“生態立市”戰略。對於環保,黃岡主要是把住三個關:第一是環評,黃岡大力推行環保“綠色審批”製度,嚴把環境準入關,環評合格的項目才能夠落戶,投資再大也要實行環評:一票否決;第二步是“三同時”,環境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時施工、同時竣工投產,這個關把住了,即使這個企業產生了一定汙染,也能保證達標排放、零排放;第三是現有企業中,不符合環境要求的下決心堅決關閉,去年有89家企業不折不扣依法關閉,還有38家重點汙染企業限期治理或者停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