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應對外開放而生
閱讀
作者:沈小波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肇始的對外開放大潮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應運而生。中海油成立的背後,究竟是出於什麼考量?為什麼又要被寫入具有法律效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
1978年3月26日,中國石油代表團赴美考察歸來,在人民大會堂麵向國家決策者作考察報告,最終引出了石油行業尤其是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率先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
對外開放的大門一經打開,就再也合不上了。四年之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應運而生,並被寫入具有法律效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也自此步入了對外合作的新階段,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商業模式,充足的資金給中國的萬裏海疆吹來了西方的新風,沉睡億年的石油被發現開采出來。
以1982年作為分水嶺,此前的數十年自主摸索階段,我國海洋石油年產量尚未突破10萬噸。1982年往後,30年時間,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已經在海上建成了一個新的“大慶”,年產量已經超過了5000萬噸。
從中國石油代表團第一次出國考察起,秦文彩就介入到中國海洋石油對外合作的事業中。秦文彩曆任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部生產司司長、副部長兼外事局局長,及第一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秦文彩是中國海洋石油對外開放的見證人、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奠基人,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秦文彩說,“國家把對外開放的大門打開一個縫,我們努力把它推得更大”。
中海油掛牌成立的時候,沒有敲鑼打鼓、沒有放鞭炮、沒有領導人到場。1982年2月15日,在北京王府井北京飯店東側的那棟三層小樓,我讓尤德華帶一些人去大門把寫著“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匾牌掛上。
那時人事已經確定,我已經收到了國務院的任命書,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總經理,尤德華是副總經理。
我在麵向大門的二樓辦公室,最後審批第二天就要發布的招標公告,掛牌、刻章這些瑣事我都沒有時間去關注,第一輪有四個海上區塊對外招標,我看完一個區塊的文件就簽上我的名字,然後摁一下,防止墨水流散,“秦文彩”三個字走水失樣。
1982年2月16日是我國海洋石油對外合作第一輪招標,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是具體執行的國家公司、法人主體,《經濟日報》和《中國日報》以中英文報道麵向國內外發行,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了。
“外國人希望能和公司對接”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成立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是以“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的名義和外國人打交道的。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實際隻是一個虛名,沒有在工商局注冊,也不是真正的實體公司。它其實就是石油部外事局下麵的勘探處和對外合作處,一共十幾個人,而且掛著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職務的也隻是幾位領導。我是石油部的副部長兼外事局局長,順理成章的是總經理,還有兩個副總經理,尤德華是其中之一。
這個公司的淵源要追溯到1978年1月5日,應時任美國能源部長施萊辛格邀請,中國石油部組建了代表團赴美考察石油工業,出訪美國得到了中央的支持,當時的黨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批準出行,副主席李先念還作出指示,“派懂業務的同誌去,真學點東西回來”。
中國和美國那時還沒有正式建交,中國在美國有一個聯絡處。石油部組團出訪用的是“中國石油公司代表團”的民間名義,這樣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當時的石油部孫敬文副部長是代表團的團長,對外則稱是中國石油公司總經理。張兆美是代表團的副團長,負責團內政治思想工作,我是代表團的副團長兼秘書長,我們兩個按“一正兩副”的標準都是中國石油公司副總經理。
這次在美國考察25天,回國途中在日本順訪12天。1978年3月26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的東大廳,時任中國共產黨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時任中國共產黨副主席葉劍英,以及李先念、汪東興、聶榮臻等多位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人聽取了我們石油代表團的報告,並探討下一步該怎麼辦?
最後主要是葉劍英和李先念的意見,華國鋒主意不定,不好做決定,他征求葉、李兩位老帥的意見,葉劍英和李先念發表看法後,華國鋒下決心了:“就按葉帥的意見,可以請外商進來,先試探一下,成不成我們還有主動權”。
這樣到了1978年年底,張文彬副部長要出國考察,就沒法再用“中國石油公司”的名義,因為中國石油公司的“一正兩副”已經被我們占了,外事局就建議用“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的名義出國訪問,於是張文彬就以中國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總經理的名義帶團出國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