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妥協的代價(1 / 1)

妥協的代價

每月觀察

一場席卷全國30多個城市的霧霾氣象對國人造成的衝擊不亞於一場瘟疫,但與瘟疫不同的是,霧霾帶來的危害性記憶更容易被人遺忘。

北京PM2.5爆表、高速公路連環追尾、各大醫院呼吸道科排起長龍……新年伊始的這場霧霾,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性後果至今仍在持續。

人們在追問這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空氣汙染事故時,無疑將汽車尾氣、燃煤、工地揚塵、揮發性汙染等列為罪魁禍首,於是各地紛紛出台緊急措施——短短幾天內,大批工廠被關閉,大量工地被叫停。

的確,全國2.08億輛機動車保有量,一年40億噸的耗煤,以及成千上萬個吊塔林立的工地,足以讓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加脆弱。然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並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即便臨時關停了一些高汙染企業,空氣質量並未明顯好轉。(詳見本期封麵文章《霧霾拷問》)

從根本上說,這次全國範圍的汙染事件,是對我國長期粗放型發展方式的直接反饋,也是環境保護與GDP增長無原則妥協的必然結果。

幾年來,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的呼聲從未間斷過,每個五年計劃亦有具體目標,但當代表經濟增長的GDP數據與其發生矛盾時,發展GDP的衝動往往會戰勝前者。

當去年第三季度GDP增長下滑至7.4%時,政策主管部門便開始放鬆閘門,就如同股市剛剛好轉就重啟IPO一樣,幾日之內,大大小小的項目得到了久違的路條,甚至國家發改委一天審批的項目就達百餘個之多。

經濟處於下行通道,往往是“三高”(高汙染、高排放、高耗能)項目最容易被放行之時,這些項目的巨額投入能夠帶動GDP數據快速轉好,進而拉動就業與財政收支,實現政績與經濟雙豐收。

看似一個良性的循環,實則是一個威脅的遊戲。

然而,工業化又是中國必走的階段,上世紀的美國洛杉磯、英國倫敦和比利時馬斯河穀都曾經曆過這一階段。當然,中國的工業化並非一定要走其他城市汙染的老路,但在經濟與環境之間做到平衡則需要更多的政治智慧。

世上沒有包治百病的大藥方,卻有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實際行動,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之間,要想避免父子騎驢式的尷尬與窘境,無疑需要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

我們並不缺少治理環境的政策與法律,亦不缺少政策的執行者,缺少的是砍掉“非綠色GDP”的果斷與刮骨療傷的勇氣。在當下的中國,隻有避免論而不決、決而不斷的現狀,不向GDP低頭,才能最終建設成生態文明和全麵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