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漢抵達五擔峽不過一小時,日軍大部隊就趕到了,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看見對方已經壘好了工事,佐藤佑次嘲諷地笑了笑:“俄軍的旅順要塞比你們這強多了吧,還不是被英勇的皇軍攻克了。”
對眼前的簡陋工事表示了一番鄙視後,佐藤佑次正式下令攻擊了。
一上來的便是一個中隊,一百六十多人的日軍,在全部四挺輕機槍的掩護下,發動了豬突衝鋒。
說起日軍的豬突衝鋒,有個小小的戰例供讀者參考。1943年5月11日,美軍一個陸戰師在濃霧掩蔽和幾艘戰艦的火力支援下,在北太平洋的阿圖島登陸,經過反複激戰,守島日軍大部被殲,剩餘2000多人退入群山中,美軍為此大傷腦筋,因為清剿殘兵不但耗時耗力,傷亡也大。誰知,日軍竟在次日清晨發起了一次自殺式衝鋒,除26人被俘外,其餘皆被打死在美軍陣地前。
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豬突戰術在麵對大量列裝機槍、速射武器的美軍時,完全就是個送菜的份。
而在日俄戰爭中,日軍的豬突戰術卻大獲成功,這取決於一個條件,那就是俄軍大量缺乏自動、速射武器,俄軍戰前遠東軍共9.8萬人,機槍卻隻裝備了8挺,隨著戰爭的發展,俄軍增加了一些機槍的配置,但始終在一百人一挺的比例,這個比例低得讓人發指。
日軍也好不了多少,但日本人在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使用機槍就取得了重大戰果,那就是在黒溝台會戰中,秋山好古大規模集中使用機槍,一舉擊潰了72個哥薩克騎兵連。甚至在三十年後的抗戰後,日軍的豬突戰術依然橫行中國戰場8年之久。
機槍啊,這麼好用的武器,日俄兩軍始終沒有大量裝備,對於來自一百多年後的唐漢來說,這實在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豬突戰術麼,那絕對是世界上最愚蠢的戰術。
日軍一開始就是中隊級別的衝鋒,充分顯示了日軍的決心,那就是一定要碾碎麵前的支那暴民。
唐漢讓十三姨加入了戰爭,專門照顧日軍的四挺輕機槍,這個決定太英明了,以至於從日軍機槍開始射擊後,從沒有一名機槍手能打完一個彈夾的,造成的後果是日軍的機槍成了擺設。
而唐漢決定這次不再搞任何保留了,十四挺輕機槍放開了量地向日軍射出彈幕,為保持火力的持續性,峭壁上機槍堡的六挺和主陣地上的八挺輕機槍分成兩個批次,所以隻要有日軍衝近二百米範圍,任何時候都至少有六挺輕機槍等著他們。
出於節省彈藥的考慮,機槍隻在二百米左右開火,而步槍則在三四百米外就開始了射擊。雖然在三四百米外擊中目標非常困難,但畢竟是打亂了日軍整體推進的陣型。也延緩了日軍的攻擊速度。
日軍衝鋒出發地距離防禦工事有五百米,前四百米日軍還算有些理智,知道躲避對方的步槍射擊,做出一些熟練的戰術規避動作,一旦逼近了一百米範圍,便似發了瘋一般,完全不計傷亡,死上一波又衝上一批。
沒了輕機槍的掩護,日軍單憑步槍的薄弱火力衝鋒,隻能是找死。但日軍的射術真正不一般,過不了多久,主陣地上的二排就出現了傷亡,那是日軍步槍兵造成的,即便維民團戰士射術不如日軍,但勝在火力強過日軍太多,所以日軍傷亡五倍、甚至十倍如此。
二排的機槍手劉棟梁幾乎打紅了眼,滾燙的彈殼不斷從眼前拋過,日軍一個衝鋒下來,他已經更換了三個彈夾,頭發都被日軍的子彈削去一縷,強烈的焦糊味刺激得他狠狠打了個噴嚏,肩膀上也已經被日軍的一顆槍彈擦過,滾燙的彈頭燙得他渾身抖了一下,鮮血順著前胸不斷流下,劉棟梁兀自不覺,隻是穩穩地操著機槍不停掃射發瘋的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