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奇遇天葬(1 / 2)

李琦一行剛離開靈武時,天氣雖已經由涼變冷,但也就添加一兩件單衣的事。半個月的功夫,他們已經進入隴右的境內,人人都在箭雨般的寒風中換去了秋衣,用厚厚的裘袍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隻露著一張臉在外麵大聲喘氣。

與李琦同行的有專門執事西北諸番事務的鴻臚寺禮院的崔園,後來被擢升為同知宰相,以及從神策軍中抽調出來的一百多名將士。李琦與崔園以及神策軍將領衛伯玉騎馬比肩而行。一路上談笑風生,時而談兵,時而論武,還互相講述一些自己聽說過的奇聞異事。所以並不乏一些樂趣。衛伯玉將軍雖以武勇冠三軍,但也手不釋卷,飽讀詩書;而崔園更是當世大儒,出入經史,“三代”典故信手拈來,微言大義,張口就發。

李琦原本想,這一路吐蕃之行,雖不乏別樣的山川景色,也不少異域人情風俗,但千裏行程,總免不了車馬困頓和寂寞無聊。現在看來,有這兩位一時之俊傑同行,之前的顧慮都是多餘的了。除了晚上獨處的時候會牽掛孟茹,其他時候並沒有什麼煩心事來攪擾他。至於到時候和吐蕃談判的事宜,有崔園和衛將軍在,並不必過於擔心。

前兩日有一吐穀渾部落,虎視眈眈,想要途中劫掠,但是一看到李琦一行人,人數不多卻都是精兵悍將,遂未敢動手,隻得任其路過。當然,這原因也有大唐的餘威所在,畢竟病了的老虎也能唬死馬。大唐雖然由於安祿山的叛亂而移祚西北荒僻之地,若要對付這些不成氣候的小部落,卻是不需要費多大勁的。不過,即便這樣,為了避免惹麻煩、生事非,李琦等人還是盡量地繞著他們走,畢竟他們是去吐蕃議和請兵而不是沿途揚國威以震懾蕃夷的。

前麵的將士突然勒馬停了下來,舉頭向天張望。李琦等人也順勢望去,幾隻禿鷹正在千仞懸崖之上盤旋,不時地俯衝到崖頭。

李琦用手勢打停隊伍,道:“衛將軍,你趕緊派幾個人上去看看!”

衛伯玉得令後,馬上領了幾人前去。懸崖的左右兩邊並不陡峭,下馬即可爬行,而從衛伯玉幾人的行動來看,似乎還有路跡可尋。他們將軍幾人在離崖頂十來丈的地方停住了,似乎已經看清楚了上麵的情況。衛伯玉轉身跟身後的以士兵耳語幾句之後,那士兵疾步下來稟告李琦:“回盛王,有人在分解屍體喂禿鷹!”

李琦和崔園一聽,異口同聲道:“天葬!”

李琦毫不猶豫,趕緊打了一個手勢,讓衛伯玉將軍等人下來。他下令所有的人都下馬步行,盡量撿腳不出聲,以免驚擾到懸崖上麵的人和禿鷹。直到離開那山崖二三裏地了,他才下令讓眾人上馬。

崔園抱拳對李琦道:“盛王以禮儀之邦的風度對待外藩的陋俗,實在令卑職佩服!”

衛伯玉也抱拳以示敬意。

李琦擺手笑道:“崔大人過獎了!無論是漢人還是吐蕃,或是南蠻,我們各自的風俗習慣都應該值得尊重。當然,他們要是能效法我們的風俗習慣自然更好!”

崔園道:“盛王所言極是,尤其是我們承蒙皇上的信任,身擔如此重任,更應該入鄉隨俗,但又不能丟了我們大唐的氣節!”

“那卑職下去按照盛王和崔大人的意思叮囑將士們一聲吧!”衛伯玉得到應允後,催馬往前去了。

“對這‘天葬’,我隻是略知皮毛,崔大人你學識淵博,就跟大家說說這‘天葬’吧!也好讓大家開開眼界,長長見識!”

聽李琦如此說,崔園也不作謙卑狀,絲毫不假裝推諉,就大聲對周邊的人說道:

“其實這天葬和我們漢人的土葬以及佛家的火葬類似,都是對死者的一種自認為較妥善的處理方式。但各自表達的意思又不盡相同,我們漢人將父母親屬土葬,是按照禮來講孝道,封土封堆以便祭拜,而且死者雖然離開了我們,他們仍然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所以我們會在墓裏麵放置一些他們生前用過的器物。為此,甚至親屬仆人還要陪葬;佛家講究虛空,講究死乃生的盡頭,即寂滅,所以用火葬;吐蕃受佛教和當地苯教影響很深,佛教裏‘屍毗王以身施鴿’、‘菩薩布施,不惜生命’的思想在當地很盛行,所以他們認為死後將身體布施給他們心中的神鳥禿鷹,是一輩子行善的結果。他們有專門的‘天葬師’來處理屍體,將屍身處理過後按步驟分解、切碎投給禿鷹吃,據說禿鷹可以帶著死者升入天堂。”

崔園將吐蕃的天葬、漢人的土葬和佛家的火葬對比著講解給大家聽,大夥聽了都感覺受益匪淺,點頭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