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性的危害:依賴性這一不良表現,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糾正,發展下去危害很大,可能產生以下兩種不良後果:①依賴性較強的人性格柔弱,屬於缺乏自主型。遇事不能獨立思考,沒有主見,甚至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都要別人為他拿主意。②依賴性較強的人屬於缺乏自信型。生活中總是感到事事不如別人,對周圍的事物頗為敏感,甚至可能由於某些微不足道的羞辱而成為自卑的人。
(五)來訪者心理封閉
自我封閉是指個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因而是一種環境不適的病態心理現象。自我封閉心理的特點如下。
1、普遍性。即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性羞澀引起的恐人病、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居外)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同時,在不同的曆史年代都可能存在這一現象。過去有所謂“清士”、“遺民”,當今有孤獨無友之人。
2、非溝通性。正常人都有相互溝通交往的需求。據統計,人除了八小時睡眠外,一天中其餘70%的時間被用來交流信息與情感。而有封閉心態的人,則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被動型,後者屬主動型。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誌向。
3、逃避性。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波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4、有孤獨感。因為自我封閉才把自己與世隔絕,他也就沒有什麼朋友,時常感到很孤獨。
自我封閉心理的成因分析: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降低挫折感。還有些人受社會錯誤觀念的影響,如“逢人隻講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出頭椽子先遭爛”,如此等等,就降低了社會交往與自我表現的程度。社會交往是正常人的一項基本需求,交往能傳遞情感,滿足人的社會與精神需求。而有自我封閉心理的人則人為地剝奪了這項需求,使得信息狹窄,情感隔絕,孤獨感、隔世感油然而生,從而使心理活動病態化。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從青少年來講,同一性危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重要原因。同一性危機是美國心理學家艾裏克森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同一性危機是青年企圖重新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產生的自我意識的混亂。換言之,即指青年人向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技能與為人處世的策略。如果他沒有掌握這些技能與策略,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認識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從中年人來講,艾裏克森認為一個健全的中年人應關心和愛護下一代為下一代人提供物質與精神財富(還應包括整個家庭成員),如果一個人不能關心下一代,或者不能完成上述活動,那他就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這種人隻關心自己,不與他人來往,或者自我評價低而懶於與人交往。從老年人來講,喪偶喪子的打擊,很易使人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納自己,常常表現為十分戀家。例如住在醫院,焦躁不安,回到熟悉的家,情緒才能平穩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