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傳統男子漢的形象。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有一部分男孩子越來越扭扭捏捏,甚至行為舉止都有女性化的傾向,活脫脫一個“賈寶玉”。
對一個男孩來說,這可不是件好事。很多老師和家長反映,一些男孩子行為舉止有女性化的傾向,喜歡和女孩子紮堆,不願參加男孩子的活動,說話輕聲細語。很擔心他們今後的成長,但又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去改變他們。
男女有性別差異,社會對男女早有分工,男性就要有男子氣概、剛強、有社會擔當、有責任感,隻有符合這個模式才不會把自己的角色搞混。“陰氣”太重的男子對自己的性角色不認同,對社會角色更是分不清楚,太過看重利益就失去了“男兒本色”,和社會期待背道而馳。對於這樣的人不隻大眾看不過去,傳統文化更不能接受。男孩女性化其實是一種男孩性格的弱化,具體表現在行為的畏縮,缺乏敢為性,如不敢說、不敢做、不敢冒險、不敢表現自己等。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如下。
(1)媒體的負麵影響。由於現代傳媒的發達,孩子們有機會接觸到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受它們的影響。由於成長中的兒童模仿性特別強,他們會對媒體所宣傳的形象進行模仿。而我們的媒體所塑造的男人形象,大多缺乏陽剛之氣。在一些熱播的兒童喜愛的電視劇中,男主人公一般都是“奶油小生”,基本上沒有那種富有男子漢氣概的大男人。在最近的一些具有全國影響的選秀節目中,選出來的明星一般都是“女性化”了的男生。另外,我們一些男性公眾人物也都有女性化的傾向。
(2)男女教師比例嚴重失衡,教育對男生的影響。在當今中國的幼兒園,小學、初中的校園裏,男教師的比例大大低於女教師的比例,在這樣的環境中不說孩子們,就是少數男教師也被女性化了。俗話說“近朱者赤”,讓可塑性極強的孩子們每天在校的大部分時間都麵對女性,接受她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出現“男孩女性化”的傾向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3)教學模式不尊重人的個性。雖然我們的課程改革進行了很多年,但是仍然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我們的教學在尊重個性發展上仍然做得不夠,學生的學習仍然是被動和按規定地完成任務。男孩子所表現出來的往往都是外向、活躍、冒險的個性,而現有的教學模式卻和男孩子的這種個性格格不入。我國目前的考試仍然以學生被動學習的內容為主,知識點的考察也體現在對學生的細心、耐心、周全、安靜等能力上,這更適合女孩的思維方式,而這就將男孩的強項在考試中邊緣化了。現有的考試製度更適合女孩,這對男孩陽剛性格的形成是極為不利的。
(4)家庭熏陶影響。俗話說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在教育係統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教育對男孩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家長過度的保護使男孩子失去了養成陽剛性格的機會,由於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心頭肉,誰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有一點傷害。因此,家庭成員對孩子過度保護,家長不敢讓孩子獨自上學、獨自在戶外玩耍,甚至到了大學都還有家長去“陪讀”。男孩想遊泳,家長怕淹著,想滑冰,家長怕摔著。這也怕,那也怕,孩子根本就沒有自主鍛煉的機會。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就像動物園中圈養的動物漸漸失去野外生存能力一樣,不但失去生存能力,更會失去果斷、勇敢、冒險、自立等男孩應有的陽剛精神。正是這種“圈養”式的過度保護,使男孩子在家庭教育這一環節再次失去了養成陽剛性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