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城市——德裏
社科廣角
作者:斷弋
人們說,甘地在哪裏出現,哪裏即成為印度的首都。那是在他生前,如今斯人已去,尋訪他的蹤跡,也隻有去看與他有幾份神似的首都。
德裏是一座坦然的城市,新或舊,好或壞,都一覽無餘地擺在那兒,你看你的,她過她的,個性分明,沒有一絲偽飾,坦然得近乎可愛。正如舊德裏與新德裏,傳統與現代的差別竟是那麼鮮明,甚至有些割裂,但她們依然故我,各自擁有著特有的熱鬧和繁榮。
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廣場的德裏門為界,廣場以南為新德裏,廣場以北為舊德裏,新德裏是印度的新首都,舊德裏曾是莫臥兒王朝的皇都。
老德裏城雖曾是皇都,如今卻已經淪為一座平民的城市,留下來的輝煌也隻有些古老的寺廟和帝王的陵墓,你現在能看到的隻是狹窄破舊的街道和嘈雜混亂的人群。老城最熱鬧、最繁盛的是舊市街,街道兩旁全都是些鬧哄哄的小攤小販,熱情得有些過分,四處向遊客兜售各類傳統的小玩意兒。大街上流竄的多是熱鬧的“三嘣子”和摩托車,還有外觀破舊的小車、大車、卡車、公共汽車,不分車道滿滿地擠在街口,似乎所有的車喇叭都在響,此起彼伏,而且都是大分貝的聲響。令人驚奇的是,雖然交通混亂,但亂中有序;街市雖破舊,但破中無險。他們的門窗都沒有鐵籠子一般的防盜網,足以說明人心坦誠善良且彼此間相處和諧融洽,也許這一點已經足夠了,所以當地人才能在這樣的環境裏自得其樂。
在新德裏則又是另一種風貌,街道寬闊,道路暢通,草坪修剪整齊,林木漂亮茂盛,住宅區和商業區的布局更是井然有序。各類建築雖融入諸多印度元素,但依然是歐式風格,一派英式氣象。雖然無法完全抹去英國殖民的痕跡,但這座城市依然努力堅持自己的風格和傳統,並開放地包容了一切文明的東西。譬如,那道用紅砂石砌成的印度門,那幢融莫臥兒、印度及歐州建築風格的總統府,還有中亞細亞式的國會大廈,都是英國殖民時期的產物,如今已經轉到印度人民手裏,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國家象征。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座新城承載著一個民族強大的夢想。正如甘地的追隨者也是印度的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所宣傳的那樣,印度要做一流的“有聲有色的大國”,因此,作為國家的象征,新德裏的規劃自然有著濃鬱的“宏大”情結。也許是刻意或克製地拒絕高層建築,也許是規劃得規整有序,所以這座城市給人以闊大的感覺,並且是平鋪、四處延展的那種闊大。與舊德裏相比,新德裏宛如另一個世界。
這座城市鮮明而矛盾的對比,正如甘地留給世人的印象一般,他瘦小卻不妨礙他偉大,他守舊但卻創造了一個新
國家……這些使我們對這座謎一般的城市、謎一般的甘地產生濃厚的興趣。也許,要了解這個國家和這座城市,就應先從了解他的締造者“印度之父”——莫漢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開始。
還是先去拜訪他的墓地吧。在靠近亞穆納河邊有一塊名為“Raj Ghat”的地方立有一塊黑色大理石修建的普通平台式紀念碑,這便是甘地火化處。甘地是虔誠的印度教徒,從嚴格意義上講他沒有陵墓,骨灰如同其他印度教徒一樣運到瓦拉納西,撒入了神聖的恒河之中,因此隻有火葬處的這塊紀念碑,上麵用英文和印地文銘刻著他的教誨:“我希望印度自由強盛,敢於犧牲自己,勇於創造一個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