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作個成功的父母需謹記的準則(1 / 3)

俗話說,“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成功的父母是深悟“良言”妙用的。他們善於觀察與揣摩子女的心態處境,然後選擇時機有針對性地用“良言”撫慰他、溫暖他、鼓勵他。

當孩子受窘時,不妨說幾句話解圍;當孩子沮喪時,適時說幾句熱情的話予以鼓勵;當孩子疑惑時,及時用柔和的語言給他提下醒;當孩子自卑時,不忘記用他的“閃光點”燃起他的自信心;當孩子痛苦時,盡量設身處地說些安慰的話……這樣,孩子的理想之花就會漸漸開放,在成功的路上走得就會更堅定。

父母都希望能幫助孩子取得成功,那在幫助孩子成功的路上有什麼是父母要告訴孩子的?

1.告訴孩子:時刻牢記自己的方向

20世紀上半葉最出色的指揮家,大概非意大利籍的托斯卡尼尼莫屬了(1867~1957)。他是在一個非常的偶然機會中,拿起指揮棒的。但是,為了等這個偶然,他卻準備了很多年。

1876年,9歲的托斯卡尼尼考入了著名的帕爾馬音樂學院,開始了他正規學習音樂的曆程。他在音樂學院中學習大提琴,但他卻並不滿足於做大提琴家,於是他在音樂學院的9年學習中,像吸水的海綿一樣貪婪吸收著各種音樂養分,他除大提琴外,還努力學習和聲學、作曲法及室內樂等理論與實踐課程。

從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在一家歌劇院拉大提琴。一次,當時的指揮與樂團團員發生爭執,並依著他的聲望,在報上公開指責劇院,且在演出前揚長而去時,觀眾將臨危受命的助理指揮,合唱指揮輪番噓下台,在苦無對策之下,團員隻好把懂鋼琴、曾主修詩班指揮、也熟記樂譜、卻從來沒有上指揮台的托斯卡尼尼硬請出場,於是他就把大提琴放下,走上指揮台,拿起指揮棒……

一些已經站起來、正準備離開的聽眾,接著又靜靜地坐下,豎起耳朵,聆聽這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的表演,開始是出於好奇,然後逐漸狂熱,最後竟然喜極忘形,第一幕結束時,全場觀眾所爆發的喝彩,完全消除最初籠罩著整個音樂廳的憤怒和敵意,一位偉大的指揮家就從此誕生了!

有哲人說過,“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你就會謹小慎微,裹足不前。”不少人終生都像夢遊者一樣,漫無目標地遊蕩。他們每天都按熟悉的“老一套”生活,從來不問自己:“我這一生要幹什麼?”他們對自己的作為不甚了了,因為他們缺少目標。

製定目標,是意誌朝某個方向努力的高度集中。不妨讓孩子從一個清楚的構想開始,把目標寫在紙上,並定出達到它的時間。莫將全部精力用在獲得和支配目標上,而應當集中於為實現他自己的願望去做、去創造、去奉獻。

讓孩子設想他正在邁向目標,這尤為重要。失敗者常常預想失敗的不良後果,成功者,則設想成功的獎賞。

很少人是一開始就沒有目標的。但同時也很少有人能做到一直矢誌不渝直到實現目標。在一個充滿誘惑的環境裏,“什麼是我們的使命?”需要時刻明確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並在實際的行動中付諸實施。

總之,凡是成功的人,做人做事都有很強的目的性,目標十分明確堅定。想想毛澤東、拿破侖、牛頓、居裏夫人、愛迪生、老福特吧,這些人很清楚自己要達到什麼目標,然後就埋頭苦幹,在工作中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做事目的性不強的人必然浪費時間,而時間是成功者所能擁有的最大財富資源之一,時間和精力對於成功者來說,都是浪費不起的,所以魯迅說,浪費時間無異於慢性自殺。

2.告訴孩子:要想成功,先要改變自己

一位長眠於地下的英國主教的墓誌銘上這樣寫著:

我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誌,當時曾夢想要改變世界,但當我年事漸長,閱曆增多,我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縮小了範圍,決定先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的對象鎖定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我終於頓悟了一件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用以身作則的方式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國家,再後來,我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