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蘇區幹部好作風的現實意義
黨的建設
作者:崔青雲
[摘 要] 蘇區幹部好作風是蘇區時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一次完美詮釋,對於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於當今繼續實踐黨的群眾路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蘇區幹部好作風 群眾路線 現實意義
一、蘇區幹部好作風的具體內涵
蘇區幹部好作風與黨的群眾路線具有內在本質一致性。蘇區幹部好作風的內涵非常豐富,概括起來就是:求真務實,勤政為民,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爭創第一[1]P248。黨的群眾路線的主要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求真務實,就是要求革命工作必須深入實際。“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一切工作從蘇區實際情況出發。這種優良作風就是我們黨後來倡導和堅持的理論聯係實際的作風,它與黨的群眾路線中的“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具有內在一致性,體現的是要充分重視群眾、依靠群眾。
勤政為民,就是要求廣大蘇區幹部要“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處處為群眾著想,切實關心群眾生產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這種優良作風與黨的群眾路線中的“一切為了群眾”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體現的是黨對群眾的高度重視,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準則。
艱苦奮鬥,就是蘇區在麵對國民黨的經濟封鎖情況下,廣大蘇區軍民上下一心,積極開展節省運動,蘇區幹部辦公自帶幹糧,節省各項開支,支援革命戰爭。
廉潔奉公,就是廣大領導幹部嚴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潔。蘇區的主要領導幹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都在反腐倡廉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製定並實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權力監督機製,嚴厲查處了腐敗幹部,使得蘇區幹部形成了廉潔自律的良好風氣。
爭創第一,就是像當時毛澤東表揚的興國縣和長岡鄉、才溪鄉幹部那樣,發揚艱苦奮鬥、銳意進取、勇於開拓、爭創“第一等的工作”的優良作風[1]P248-249。
由此可見,蘇區幹部好作風與黨的群眾路線具有內在的高度一致性。可以這樣說,蘇區幹部好作風就是黨的群眾路線在蘇區踐行的具體表現和行動成果。
二、蘇區幹部好作風是實踐黨的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
(一)以土地革命為綱,從群眾實際出發,滿足群眾土地需求。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的絕大部分,土地對中國農民來說是他們的“命根子”。中國共產黨在蘇區搞土地革命時,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即打土豪、分田地,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維護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一是製定土地革命路線、方針、政策。1927年,中共五大首次作出了《土地問題決議案》,開始重視農民的土地問題。在蘇區時期,黨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進行土地革命,滿足蘇區農民的土地需求,從而使農民更好地投入革命。1928年12月,毛澤東在井岡山製定了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澤東主持製定了興國縣《土地法》。到1929年7月,在毛澤東的指導和幫助下,閩西第一次黨代會又通過了《土地問題決議案》,較上述兩個《土地法》有了新的發展。這些規章製度的建立,使得蘇區土地革命有了製度保障。二是在蘇區轟轟烈烈地進行分田運動。根據黨的土地革命的路線、方針、政策,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根據地的廣大農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運動。蘇區廣大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都分到了土地,滿足了大家的土地需求,受到廣大群眾的極大擁護。蘇維埃的土地政策是“土地鬥爭的階級路線,是依靠雇農貧農,聯合中農,剝削富農,與消滅地主。這一路線的正確應用,是保證土地鬥爭勝利發展的關鍵,是蘇維埃每一對於農村的具體政策的基礎”[2]P320。
(二)蘇區幹部好作風,密切聯係群眾,細心關心群眾生活。在當年的中央蘇區,有一首革命山歌被當地人廣為傳唱:“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幹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幹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這是當時蘇區廣大群眾的一種內心感受和真情流露,也是對當時蘇區幹部好作風的一種真實寫照。毛澤東說,“如果我們單單動員人民進行戰爭,一點別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達到戰勝敵人的目的呢?當然不能。我們要勝利,一定還要做很多的工作。領導農民的土地鬥爭,分土地給農民;提高農民的勞動熱情,增加農業生產;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發展對外貿易;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3]P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