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專家還指出:電腦使孩子成為脫離現實世界的現代“隱者”,對他們的人生幸福有極大的危害。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兒童被電腦吸引,沉湎於電腦的打鬥畫麵中,認為這才夠刺激、好玩兒、有意思,因而不願和小夥伴們玩耍,不願和父母在一起交談,不願與外界接觸,討厭上學。他們整天和電腦廝混在一塊兒,迷戀屏幕畫麵,在網上想入非非,思緒像脫韁的野馬,獨來獨往,百無禁忌,縱橫馳騁,儼然是個不可一世的“英雄”。一旦離開電腦,回到現實生活中來,還要去上學,坐在課堂上聽講,做作業,參加集體活動……他們仿佛從天上掉到地下,一種“龍困淺灘,虎落平陽”的失落感頓時襲來。
這樣的孩子在生活當中表現往往很怪異的:
他們對老師和父母的教誨感到厭煩,和同學們談不攏,說話沒人聽,於是無形中生出自卑感和怨恨感,內心產生焦慮、煩躁、壓抑,從而對周圍的人也生出不滿,甚至敵對情緒,覺得沒啥意思,還不如玩電腦開心有趣。於是,又回到電腦中去,上網漫遊,做異想天開的“白日夢”。這樣一來二去便形成了惡性循環,電腦把孩子“訓練”成與世隔絕的孤獨者,行為乖戾;遇事驚恐不安或退縮自卑,怕見生人,也不理解他人,缺乏自我表達能力;不願與人相處,無法感受人類美好的情與愛。
這就嚴重影響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發育,長大後難以適應社會,成為脫離現實世界的“隱者”。
當然,讀者千萬莫誤認為不能讓孩子學電腦,阻止孩子上網。問題的關鍵是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首先要注意培養和塑造孩子的自我健康人格,讓孩子認識到電腦再先進也是為人類服務的,隻能做電腦的主宰,而不能成為電腦的俘虜,被電腦所禁閉。和電腦再親熱,也不能代替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情、人際交往和交流。
要將孩子用電腦與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平時多讓孩子和小朋友玩耍,接觸生人,讓他單獨去購買東西,或去完成某一項任務,從接觸社會中引導和幫助他們學會社交,從人際交往中學習各種技巧,培養和訓練孩子與他人合作的親社會心理。通過與自然和社會的接觸,可使孩子去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完善自我,養成敢於麵對現實,承受挫折失敗,謙虛謹慎,勇於進取的性格。父母時常和孩子交流思想,互相學習鼓勵,使孩子從學用電腦中獲得有益的科學文化知識,避免成為孤獨的“電腦人”。一旦發現孩子變為孤獨的“電腦人”,應盡快去看心理醫師,進行心理治療。
正是由於以上這些原因,芬蘭心理學家告誡父母們:不要錯誤地認為,孩子長時間獨自在電腦世界遨遊是有益無害的。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使用電腦,給予孩子必要的指導並且經常與孩子進行各種各樣的交流。
需要順便指出的是:電視像電腦一樣,也會形成負麵影響。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多,在不同程度上,孩子受到了電視的侵害。兒童心理學家提醒孩子的父母:嚴防孩子因為看電視太多而引發“兒童電視孤獨症”。
“兒童電視孤獨症”屬於兒童心理疾病之一,主要表現是:孩子離不開電視,並且他們看電視的時候不許他人打擾;孩子不停地模仿電視節目中人物的動作、語言,將自己當作劇中人,並且常常“東拉西扯”地應用在日常生活裏麵;有的孩子還會出現自言自語等反常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孩子的思維能力比較差,但是模仿能力卻很強,他們如果過多地看電視,大量的電視信息就會嚴重地影響他們,深深地滲透到他們的性格和行為中去。這些孩子由於長時間處在自己與電視的環境中,有時就會陷入虛幻的情景之中。研究表明,這樣的孩子常常缺乏正常孩子所應具備的情緒和情感,長大後容易成為心理不健康的人。
這種心理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其要點如下:
(1)父母要嚴格控製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特別是學齡兒童,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能超過兩個小時。
(2)父母要為孩子精心選擇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電視節目。可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動畫片、兒童文藝節目及智力競賽等,不能讓孩子看與其年齡不適應的節目。
(3)父母應想辦法幫孩子消除對電視的迷戀,讓孩子找到更有趣的玩耍方式,比如父母與孩子一起做遊戲,出去郊遊等。
(4)父母應盡量給孩子講解電視節目的內容,幫助孩子理解電視的內容。孩子看完電視以後,可以叫孩子簡單複述節目的內容,這樣既可使孩子盡快從電視中跳出來,又可培養孩子的分析、表達和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