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到大自然中去陶冶健康身心(2 / 2)

(3)到大自然中“玩”出智慧

孩子從一出生就主要呆在家裏,不知道“外麵的世界真精彩”,因此,隻要孩子具備走出家門的能力,父母就應該盡量帶他們出去,比如旅遊、逛公園等。父母應當有目的地組織孩子參加這樣的活動。須知,玩兒是孩子的天性。

盧梭在其巨著《愛彌兒》一書中強調,幼兒的生命力絕不軟弱,而極為強壯旺盛。平常我們看到幼兒整天忙著活動,這就是生命力旺盛的最好表現。

可是很多父母認為,幼兒是幼小的,所以是軟弱而未成熟的。說幼兒未成熟,這是絕沒有任何異議的。但是如果認為未成熟比“成熟”的價值低,這就不對。偉大的教育家杜威認為,未成熟的“未”絕不是否定性、消極性的詞語,而是具有肯定性、積極性的詞語。並且對於教育孩子來說,“未成熟”正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所謂“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可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可寫最新最美的文字”。

我們靜靜地觀察一下:幼兒以他們微弱的身體和精神的力量,自由自在地思考;以他們蹣跚不穩的腳步,走到雨過天晴後的屋簷下,蹲下來拚命尋找,看到小石子時就開始搜集,找到木條或小小木板,就忙著進行排列和組合……

他們的這些舉動與大人的活動有什麼兩樣?他們也在思考,也在研究,因此,他們與思想家、科學家沒有多少區別。

幼兒教育之父福祿培爾認為,幼兒從小就具備了表現性、創造性、建構性等特質。孩子的這一係列表現毫無做作之感,就像一粒種子,正要發芽、生根,雖然還沒有成熟,卻充滿著內在創造性的衝動。他們的動作或結果雖看起來不成熟,但是表現出無比的“活力”,父母們看了也會深深感動。

幼兒的成長,不論是知識的學習、人格的建立、身體的鍛煉還是與人的交往、對美的追求,絕不是隻靠言語就可以學會的,而必須讓幼兒全心全意進行活動,盡情地玩兒,他們才能有真正的體會。

英國幼兒教育專家伍德女士認為:最容易吸引幼兒注意的莫過於他們的經驗和視野能領略的事物和環境,而幼兒們串連這一切信息的途徑就是“玩樂”。他們什麼都不知道,就隻會“玩”。

她反對父母“想要教什麼”的居心,提醒父母注重幼兒的真正生命力,隻要幼兒喜歡的,就讓他們去玩兒、去嚐試和活動。

(4)父母用心與子女溝通意見

16歲的小敏非常關心政治,對國際局勢常發表一些偏執的意見。對此,他父親的做法就是訓斥:“你懂什麼?這種複雜問題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吧!”

小敏非常生氣,氣衝衝地跑出去了,根本不想聽他父親的高論。

這位父親的做法有欠妥當。這樣不能使父子間相互溝通,也不能使兒子學到關於國際局勢的正確觀點,更不能贏得兒子的尊敬,他隻會恨父親和堅持己見。

父親的正確做法應是不跟青少年爭論。他可以這麼說:“你的看法我非常有興趣,再說下去。”之後,他再重複他兒子見解的要點,以表示真的在聽並且了解,然後,再提出他的看法:“關於這個問題,我的意見跟你很不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這樣,孩子會樂於聽取的。

在此提供如何與人溝通彼此意見的有效方法:用心聽對方的意見;

歸納對方談話的要點;

不要直接批評;

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子女溝通也是一樣,父母首先應該站在聽眾立場上聽取子女的意見,然後心平氣和地跟子女交換意見,對子女不能明白表示出來的意見,替他們補充說明。這樣既可使子女注意聽父母的講話,同時,也可贏得他們的心,贏得他們的尊敬。

用榜樣去管理,發揮父母作為第一任老師的作用孩子有一個榜樣,心中就有了一個目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榜樣,所以中國人把那種幹壞事、不像父母的孩子叫做“不肖之子”——“肖”就是“像”。因此父母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要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統一步調,協調立場,培養出一流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