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們經常在報刊雜誌上看到不少關於孩子殺死父母,父母打死孩子的“驚心動魄”的報道,的確發人深省!
我們的孩子怎麼了?做父母的怎麼了?
麵對這種情況,“管”孩子的事,的確應該提到父母的最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
“管”孩子——不應該讓孩子戰戰兢兢,看見父母就好像老鼠見了貓;也不應該使孩子成了父母的“克隆”,缺乏應有的自主性和創造力;更不應該使孩子在父母的麵前是條“蟲”,而離開父母就變成了一條“龍”。
我們的主張是:對孩子應該嚴格,但是要讓孩子覺得親近,讓他們在“潤物細無聲”的氣氛中感受童年的快樂;應該讓孩子遵守規則,學會學習,但是更重要的是使孩子打破常規,爆發出無限的創造力……
“管”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父母的責任重於泰山,我們應該勇敢地承擔起這個神聖的責任。其實,隻要我們學會“苦中作樂”,“管”孩子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即使很辛苦,父母也可以從孩子成功中獲得很大的補償,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有什麼事情比這種成功更能夠使人歡欣鼓舞呢?
我們之所以說“管”孩子辛苦,這是因為,“管”孩子不是一天一日的事情,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時間,需要韌性,需要方法,需要智慧。可是,在一天天中,在一件件的事情中,父母感覺到的可能不是辛苦,不是勞累,而是不斷的欣慰,而是成功的自豪感,而是勝利者凱旋而歸……
如果是這樣,我們還有什麼猶豫的呢?
“管”是一種觀念,“管”是一種態度,可以“管”出智慧,可以“管”才能,可以“管”出品質,可以“管”出一個天才的孩子……隻要你堅持下去,一切都會“心想事成”。
我們希望父母都具備一種管理孩子的新觀念。
“管”孩子其實就是這麼簡單:找準了方向,不斷地走下去,不要希望在一個晚上培養出一個天才來——因為“羅馬不是一天建起來的”!
要把孩子培養成全麵發展的最佳兒童,也並非憑一時的心血來潮、感情衝動就能大功告成。耍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認真觀察,仔細分析,因勢利導,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隨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也就是要舍得下功夫。
要細心發現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的愛好,不要把自己的興趣、愛好、願望強加於孩子。如世界文豪雨果的母親經過長期細心觀察,研究發現孩子對詩歌的愛好。看到雨果那種對詩歌創作異乎尋常的熱情和萌動著的天生的詩的靈感,於是決定支持孩子的選擇。所謂細功夫,並非對孩子一切都包辦代替、溺愛,這樣會壓抑了孩子的責任感、進取心,隻有細心地引導才能增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這是一個藝術性的工作,需要父母采用巧妙的方法。
有這樣一位母親,當她發現孩子將蛋黃和飯倒進垃圾箱裏時,沒有斥責、打罵孩子,而是星期天帶孩子去郊外挖野菜,回來做好野菜湯,鄭重地說:“孩子,開飯了。”
孩子喝了一口說:“這是什麼飯?這麼難喝!”
母親耐心地給孩子講起了過去生活的艱辛,講起了衣食得來的不易,講起了浪費的錯誤,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
另有一位母親,當她發現孩子因好奇把錄音機弄壞時,對孩子說:“多可惜啊!這是你爸爸和我用一年的積蓄才買來的。”
孩子因自己的過失非常內疚,會變得很細心。
以上兩位媽媽如果訓斥、打罵孩子,效果不一定好,甚至會適得其反,造成孩子逆反心理。以此巧妙的辦法,使孩子容易和樂於接受。
對孩子要嚴格要求,這是管出天才的必然要求。如要求孩子飯前洗手,就必須天天堅持檢查。男孩子貪玩,有時匆匆忙忙做完事就去玩耍,如你要求他掃地,他會草草掃幾下便完事,這就需要父母嚴格要求,既耐心給他講道理,又要求他重新做,久而久之,孩子便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管理好自己的孩子,是一件大事,特別是獨生子女已經成為主流的時代,更需要父母接受新觀念,舍得下大功夫,學會使用巧妙方法,堅持不懈地嚴格要求,孩子的巨大潛能就會大量釋放出來,你難道害怕造就不出天才的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