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看之下發現,氈房的材料幾乎完全是就地取材。骨架是戈壁上的紅柳木做的,外圍的牆籬是用芨芨草編的;橫豎交錯成菱形的圍牆也是用紅柳木做的,各連接處都用牛皮的繩子和牛筋連接固定,既輕便又牢固。
氈房門較小,是雕刻著花紋的雙扇鬆木板門。整個氈房構架看不到一枚釘子、楔子等金屬工具。柵欄的圍牆外圍上一層毛線編織的芨芨草簾。
難得的是這種芨芨草都長短粗細一致,每根都用紅、黃、綠、白、黑等彩色毛線編成和諧的圖案,使的氈房美觀漂亮。頂部中央開一直徑一尺左右的天窗, 氈房內的陳設與布置呈現出一定的規矩,嚴格分成住宿和放物品兩部分。
氈房中間對著天窗安設有做飯的火塘。上麵放著做飯煮肉用的支鍋架和燒奶茶用的三角架。氈房上半部鋪有一塊大地毯,地毯上麵的撐杆上掛有帷簾,地毯很厚實手摸上去應該是純羊毛編織的,感覺非常柔軟和暖和。
阿拉爾汗拿著幾塊牛糞餅點起氈房中間的火塘,將一壺奶茶放在三角架上。大家非常新奇的看著這座簡單樸實而又神奇的建築,不住的問問這個摸摸那個。
阿拉爾汗在我們身邊坐下來,對大家說道:“氈房所用毛氈,都是勤勞的哈薩克婦女手工製作的。製作毛氈時,先用木棍將羊毛敲打鬆散,灑水打濕,鋪在平整的地上壓實,再由多人反複卷壓而成。
由於春、夏、秋三季牧場經常遷徙,因此牧區的牧民一年要搬十幾次家,所以氈房必須要易於拆卸、攜帶才行,所以氈房的特點就是攜帶方便,易於搭卸,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整個氈房和生活用具,用毛繩綁紮停當,然後整體搬遷到水草豐美的新草場。”
氈房內部用房牆和帳幔將邊上的一圈圍起來,再分割成四個房間。李夢瑤就問這些房間是幹什麼用的?
阿拉爾汗解釋說:“進門靠右的第一個房間是廚房;第二個房間是主人的臥室;第三個房間是做禮拜用的神龕;第四個房間是兒子或者女兒臥室。”
隨著牛糞餅逐漸燃燒,房間內的溫度也隨之升高,更加暖和了起來。牛糞餅其實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其臭無比或者濃煙滾滾。它的味道很淡,甚至能夠感覺到一股青草特有的芳香味,也看不到什麼煙,但是熱量很高,不一會兒整個氈房都變得很暖和。
阿拉爾汗是一個漂亮乖巧的姑娘,大約十七八歲的樣子。她穿著一身連衣裙,裙袖上有美麗的繡花,裙擺闊大自然成褶。上身穿著緊身坎肩,坎肩上繡著美麗的圖案並綴著五顏六色的飾品,頭上戴著一頂“塔克亞”。
“塔克亞”是一種鬥形帽,下沿略大,彩色的綢緞作的麵兒,帽壁上有美麗的繡花,帽上綴著各種珠子,頂上插著貓頭鷹羽毛,發辮上別著彩色的發帶。身上散發著草原兒女特有的奔放和自然之美。
奶茶燒好了,一股混合著奶子、牛糞和幹草的乳融融的氣息在氈房的上空飄溢開來,這是牧區特有的氣味,使人感到溫暖和舒適。
王誌成心裏著急著電話的事兒,就問阿拉爾汗:“姑娘,你們這裏的衛星電話在什麼地方啊,我們去看看,要是能夠修好我們也好盡早聯係。”
阿拉爾汗說:“我給你們找幾件衣服,你們先去洗個澡換上再去吧。電話就在畜牧站的辦公室裏。把你們的髒衣服我拿去給你們洗洗,明天一早就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