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1 / 3)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及反思

課例展台

作者:吳春曉

一、 析題導入

1.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厄運打不垮的信念》。

2. (在“信念”下麵畫圈)同學們在預習中提出了一些問題,聯係上下文請大家討論:問題一:“信念”是什麼意思?問題二:談遷的信念是什麼?問題三:為什麼會產生這個信念?

相機補充一段資料:(出示)談遷在博覽群書的過程中發現,當時不少有關明朝的史書上有錯誤,於是便決定編寫明史,起名為《國榷》,就是對前朝的國家大事進行重新討論的意思。書中敢於對其他史書中避而不談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實進行了大膽論述。因為,他要讓後人知道明朝一段真實的曆史!這是一個曆史學家對自己的國家表達愛的方式!

二、 感受“撰寫之不易”

1. 自己讀一讀第1自然段,畫出描寫談遷第一次編《國榷》的句子,並在引起你注意的詞語下畫圈。(學生邊讀邊畫,教師巡視)

2. 你從這段話中體會到了什麼?說後再讀一讀。

(出示)但由於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買書,隻得四處借書抄寫。有一次,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幹糧走了一百多裏路。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

(1) 引導學生從“四處、抄寫、竟、一點、一百多裏路”體會求書難、生活難、行路難,說明寫書不容易和談遷之認真。講到“一百多裏路”時,相機舉例:身強體壯的大人走路,一小時約十裏路,一百多裏路,要一點都不歇地走十個多小時。

相機補充:寫史書先決條件是占有豐富史料。古代無圖書館,全靠個人積累。史料隻有大戶人家才有,一般不對外人開放。談遷性格內向,不願求人。大部分史料隻到天啟朝,既要增刪修訂前麵的內容,又要增加崇禎皇帝統治時期的史實。

(2) (出示)經過20多年的奮鬥,6次修改,談遷終於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從“20多年”可以體會到寫作時間很長,大約相當於從出生到上完小學、中學、大學,再拿到碩士、博士學位的時間,這麼長時間都能堅持下來,說明他很有毅力。算一算:一篇習作400字的話,400多萬字就相當於寫了一萬多篇內容翔實的習作,難怪書上用了一個詞形容它——“鴻篇巨製”。

(3) (指名讀)多麼平常的數字呀,卻讓我們感受到了談遷20多年的含辛茹苦,感受到了他治學的嚴謹,感受到了他堅定的信念!

三、 感受“厄運大,但信念更強”

1. 麵對這部可以流傳千古的鴻篇巨製,談遷心中的喜悅可想而知。我們似乎能聽到他手撚長須,感慨地說:“我談遷終於可以對得起後人了!”可誰知,厄運卻悄然降臨。

2. 快速瀏覽第2自然段,簡單說說:談遷遭到了怎樣的厄運?遭受厄運打擊的談遷是什麼樣?(指名讀、集體讀)

3.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飯不思,夜難安寢,隻有兩行熱淚在不停流淌。

(1) 透過這句話,你看到了什麼樣的場景?感受到了什麼?

小結:一段文字就是一段感人的畫麵。透過文字,我們仿佛看到一間簡陋的小屋裏,家徒四壁,兩鬢斑白、麵容憔悴、臉龐清瘦的老人身著一襲破衫,對著筆墨,默默無語,隻有淚千行。

(2) 饑寒交迫的時候,他沒有哭,四處求人,遭人白眼的時候,他沒有哭,為什麼書稿被盜,他如此痛苦?

(回顧前文,思考,討論交流)

4. 相機補充:因為這是其一生的誌願,而且是在家境貧寒的情況下,克服了多重困難,花了20多年的心血寫成的巨著,天啟元年(1621)始撰寫﹐先後六易其稿﹐初稿六年完成。順治四年(1647)全稿被竊,此時談遷已經五十五歲,而且體弱多病,家徒四壁,再寫幾乎不可能。

5. 重點理解下列句段:

(出示)“20多年的心血轉眼之間化為烏有,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更何況此時的談遷已經是體弱多病的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