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麵對現實的能力呢?
(1)培養麵對現實的理性思維。
人們在很多時候往往是自我欺騙,例如,明知吸煙有害健康,但仍有23%的人堅持吸煙;明知坐車係上安全帶有利於安全,但仍有1/3的人因嫌麻煩而不係,如此等等。人們如此頻繁地幹那些自己不應該幹的事,說明大腦的“邏輯部分”發育時,進化過程錯誤地轉了一個彎。慶幸的是,這個彎是可以糾正的。我們可以讓孩子的行為,既有利於他們自己,又有利於他人。
(2)幫助孩子直麵現實。
自我欺騙的對立麵是現實的思考,按照事物的真實樣子認識它,並作出恰當的反應和決定。但許多人卻忽視了這一點,因而沒能教會孩子這方麵的情商技能,甚至反而教得孩子不能麵對現實。父母總想保護孩子不受殘酷現實的影響,結果卻更加強化了孩子的逃避心理。因此,不管現實有多麼痛苦,都要幫助孩子正視、麵對現實。當父母向孩子們解釋事實,教他們處理問題時,他們就已經明白了一點:父母有能力來麵對和應付哪怕是最困難的處境。這就等於無聲地告訴他們:你也能做到。因此,父母不要掩蓋自己的真實感情;不要掩蓋自己的錯誤;不要害怕告訴孩子真相。
(3)培養孩子麵對現實的勇氣。
為了培養孩子麵對現實的勇氣,父母必須做到誠實可信。一味地庇護孩子,使他們免受生活中的不順利和無法避免的痛苦,對他們是沒有好處的。你如果這樣做,實際上是害了孩子。要想讓孩子能現實地思考,讓他們誠實正直,唯一的辦法是花時間與他們交談。心理學家認為,給孩子編故事、講故事,是讓孩子們明白現實思考的最重要、最簡便有效的方式,孩子們能從有益的故事中學到人們是如何現實地解決自己麵臨的問題的。心理學家建議父母針對孩子的興趣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編些有益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翁和孩子有共同的特點,在故事中能現實地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感情,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講故事的辦法主要用在3~11歲孩子的身上,這時他們喜歡聽大人講故事。但講故事時應該注意:選擇孩子不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時間;選擇孩子興趣範圍內的故事;故事應充滿戲劇色彩;講故事時應熱情洋溢,並頻繁地與孩子的目光接觸;鼓勵孩子打斷你,進行提問或評論;故事結尾時,要用讚賞的語氣,讓孩子設想故事的結局,以培養他們的推理能力。
父母自己編的故事對孩子最有效。如果你不喜歡編,去書店購買這類書籍,涉及恐懼、離婚,父母一方或雙方生病等等,內容廣泛全麵,對孩子都很有用。父母必須牢記:自我欺騙的對立麵是現實的思考;正麵有益的故事是培養孩子現實的思考能力的最好方式;如果父母能現實地思考自己的問題,那麼你的孩子也絕對能學會這種本領;父母不要向孩子隱瞞事情的真相,即使那是令人極端痛苦的事情也不要向孩子隱瞞。
總之,談及“麵對”這個問題,更多的是想到後麵的勇氣和敢於承擔責任的習慣問題。以後,家長要繼續給孩子創造更多鍛煉機會的,但願經曆一些挫折或者失望後能更加培養他堅韌不拔的品性,從而有勇氣敢於麵對一切未知或者突如其來的事情,畢竟未來的路還是得孩子自己走,爸媽隻是他人生旅途中的半路夥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