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家長也應該知道,商量,不是簡單的遷就,而是父母與孩子對話、溝通、相互了解,形成雙方可接受的意見或辦法;商量,不是父母發號施令,而是真正地把孩子當做一個人,更當做一個孩子來對待。商量,使每個問題的解決都打上“民主”的印記。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多的命令,最好是建議和商量,比如說今天家裏買了條魚,你是紅燒呢?還是清蒸呢?這樣一問,小孩會感覺媽媽燒菜還要問我,實際上這樣一個具體的東西,感覺媽媽很尊重他。小孩在尊重當中,也學會了尊重你,人與人的尊重是愛的一種體現。比如問問孩子假期想做什麼,你想學習什麼,你想到哪兒玩兒,假期到來以前,父母需要聽聽孩子假期有什麼打算,不要給他打算好了,比如說到北京或者是到秦皇島玩兒,最好聽聽孩子想看一些什麼,學一些什麼,玩兒一些什麼,孩子講的非常合理的可以采用,比如說你這個主意不錯,我們就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很高興,感覺父母很尊重他的意見。
2.怎樣和孩子商量
與孩子商量,可以從下麵的小事開始:
“你現在不想睡嗎?明早你能按時起床嗎?”
“你要零錢做什麼?一半行嗎?”
“一定要喝飲料嗎?喝點開水怎麼樣?”
“舊書包扔掉嗎?買新的,但不在我們這個月的花費裏……”
爸爸媽媽們遇到事情與孩子共同商量,可以培養孩子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孩子今後更好地適應社會是非常有益的。遇事怎樣與孩子共同商量呢?
(1)要把孩子當做與自己平等的“小主人”看待。
(2)有了事,讓孩子談談對事情的看法。
(3)出了問題與孩子商量,想出解決的辦法。
中國的父母在給孩子零用錢這件事上,從不習慣於與孩子商量,隻要條件允許就滿足他;吃的用的,從玩具到上百元的書包,都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而父母自然地有權利要求孩子,必須在學習上取得優秀,第二第三都不行。一點也不曾與孩子商量。
因此,父母有必要學會凡事與孩子商量,把做父母的意見耐心地傳遞給孩子,讓他思考判斷,然後再去行動;耐心地聽取孩子的想法,把自己置於孩子的思維高度,總能找到每個問題最合適的答案。
平等地對待孩子,遇事與孩子共同商量,可以使孩子從小在待人處事方麵有一定的主見,並且學到處理問題的方法。
如果你還在抱怨孩子不理解你,老跟你作對,那麼就先想想自己是否理解和尊重了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