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讓孩子參加一些社交活動。
如參與接待客人,使孩子感到自己被父母和外人所承認,從而對自己建立自信心;在招待朋友的聚餐會上,讓孩子表演一下拿手好戲,使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悅。
(3)日常生活中,家長多與孩子進行幽默的對話與鼓勵。
家長的幽默激勵往往能使孩子產生精神上的信賴和充實感,增加與外人接觸的自信心。同時,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采取積極的處世態度,使孩子也朝積極的方向發展。
(4)幹家務活可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應鼓勵孩子幫助大人幹活,如每天帶孩子去采購東西,讓孩子自己挑選,滿足孩子的表現欲與成熟感。
讓孩子幹家務,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要製定一個切合孩子能力的標準。要避免總想自己去做,或者“重新做一遍”,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沒能力、不中用,而失去勞動的興趣和熱情。
②不要用錢引誘孩子幹活。孩子幹完活給他們的評價是對他們笑一笑,擁抱一下或說聲“謝謝”、“太好了”、“比上次強多了”。孩子做應該做的事就給錢,不僅有收買的意思,而且也暗示這項工作本身毫無意義。
③不要讓孩子過於勞累。幹活太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社會活動,妨礙孩子的成長,並使孩子品嚐不到勞動的樂趣而厭惡勞動。
④不能把勞動作為獎懲孩子的一種手段,要培養孩子勞動的光榮感和責任感。
(5)多帶孩子到自然界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然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極大。可以帶孩子到森林去,沐浴和風,呼吸新鮮空氣;可以到原野和海濱去,讓孩子在草叢中觀察野花和小蟲,在海灘上拾貝殼,捉螃蟹,做各種遊戲,以增長見識,開闊心胸。
(6)適時舉行家庭表演比賽。
讓孩子在全家人麵前大聲唱歌、朗誦、表演等,對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大有好處。
請讓孩子大聲說!雖然孩子有時會亂說話,但是大人不應該在這個時候予以製止、嗬斥。所謂的“引導”,千萬不要變成變相的扼殺,要平等的對待,才會讓孩子信服。
家長們要在表達問題上找到提高孩子積極性的突破口,要生動、敏銳、中肯、適度地牽引,讓孩子的積極性燃燒起來。
給孩子自由,給他們“犯錯誤”的自由,給他們反抗既存的文化和社會秩序的自由,給他們對一切被視為神聖的東西進行“褻瀆”和“冒犯”的自由。曆史上的任何進步都是基於這種“褻瀆”和“冒犯”,正是這種被視為“邪惡”的冒犯行為給那些已經僵死的社會和文化秩序帶來生機和活力。
讓孩子大聲喊叫,有時對孩子是一種宣泄和需求。教育孩子要動靜交替,在室內也不是每時每刻都不能發出太大的聲音,孩子心情高漲時,為什麼不能大聲地唱一唱,笑一笑呢?
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呼吸;給孩子一片空闊的天空,讓他們飛翔,不要壓抑他們的情感,讓孩子們說,讓孩子們講,讓他們開懷地笑,讓他們大膽地想……
麵對眾人,張開嘴巴,說!讓孩子說出他的快樂與痛苦,說出他的憤怒和不滿,說出他的感覺和思考,說出他的個性和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