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語—圖”互文閱讀模式的建構及文化意義(1 / 3)

“語—圖”互文閱讀模式的建構及文化意義

藝文論壇

作者:馬友平 文媛 段婷婷

[摘要] “讀文”與“讀圖”作為兩種基本的閱讀方式,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讀圖”與“讀文”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關係,由此形成的“語-圖”互文閱讀模式,可以促使當代青年形成科學、健康、良好的閱讀習慣,並使之在新媒介、資訊化時代成為獲取文化知識、承傳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 “讀文” “讀圖” 閱讀模式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口號:“我們必須讓年輕人在一個充斥著圖像、文字、聲音的世界裏學會生存。”斯洛文尼亞學者艾爾雅維茨在其《圖像時代》一書中則指出:“在後現代主義中,文學迅速遊移至後台,而中心舞台則被視覺文化的靚麗光輝所普照。”[1] 當下,我們正經曆著一個由文本中心向視聽中心逐步轉換的時代,這導致了當代青年閱讀方式的改變,即由“讀文”向“讀圖”轉換,以至開始出現“我從不閱讀,隻是看看圖畫而已”的趨勢。在“讀文”和“讀圖”兩種閱讀模式基礎上上生成的“語-圖”互文閱讀模式,可以促使青年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於文化素養的提升和文化知識的承傳。

一、“讀文”模式的特征及功能

1. 邏輯思維與理性思考

通常情況下,文字閱讀需要讀者對字與字、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所產生的邏輯結構進行整理、比較、聯係,通過這些複雜的大腦程序,讀者才能真正解讀與領悟文字所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及意義。它要求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力絕對集中,也需要借助讀者的想象力來建構想象中的形象。閱讀文字從本質上來看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讀者在麵對文字文本時,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與已有經驗,把一個個冷靜的、抽象的、沒有任何美感的符號轉換為自己的知識儲備。閱讀文字語言,給讀者提供了反思的可能性,也給讀者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的空間。這種理性行為所帶來的智性快樂往往是“讀圖”所不能達到的。而圖像語言培養的是受眾的形象思維,它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形象來向受眾傳遞事實、經驗,影響和改變受眾的行為。正如有研究者認為:“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特別是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這不但標誌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意味著人類思維範式的一種轉換。”[2] 在現代教育中,課堂教學越來越偏向於對圖像的學習和把握,教師常常通過展示大量圖片和影像資料來進行教學。這些具有視覺衝擊力的圖像與資料具有極強的吸引力,能夠暫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圖像不能解釋深奧的理論知識,不能展示充滿意蘊的文化內涵,不能代替學生的理性思辨。如果過分強調形象思維的教學,勢必對學生思維的全麵發展產生影響。因此,課堂教學不應忽視文字對於學生邏輯思維培養的作用,應重在培養學生閱讀文字文本的習慣和能力。

2.個性化的審美教育功能

在圖像時代,傳播媒介“擁有不可抵抗的強大力量,它們所傳遞的信息在受傳者身上就像子彈擊中軀體,藥劑注入皮膚一樣,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應;它們能夠左右人們的態度和意見,甚至直接支配他們的行動。”[3] 在這個理論支配下的受眾是被動的,在快速變換的圖像中,他們無權選擇自己接受的信息,隻能選擇被動的接受,沒有時間進行思考與判斷。不同於圖像接受的被動性,讀者在進行文字閱讀時是一個自主選擇的過程,他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閱讀。同時,在知識的獲取上,也是一個主動接受的過程,不會接受作者強加給他的思想和內容,而是通過自己已有的經驗對文本進行理性判斷和吸收。因此,讀者進行文字閱讀是一個個性化的過程。而作為文字文本,其特定符號所構成的特定含義和內容,要求讀者深入其中進行理解探討,和作者一同進入到文字所構築的充滿意蘊的符號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