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道者的雄心
編者語
作者:陳小扁
穀文達的當代藝術
離經叛道,這是人們對穀文達最常見的形容。
年近花甲,他雄心勃勃的藝術之旅卻仍未停止。
穀文達 國際知名藝術家。師從國畫大師陸儼少先生,與王廣義、舒群、徐冰、張曉剛等同為“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主將,並與徐冰、黃永砯、蔡國強並稱“中國實驗藝術四大金剛”(“海外四大金剛”)。
今年“母親節”,先鋒藝術家穀文達在廣東佛山舉辦展覽“孝道”—他帶領一千多位小學生以當代書寫方式,在一千米的紅絲綢上寫下孔夫子的《孝經》。開幕前一天,穀文達出現了。挺拔的身材裹在整齊大氣的襯衫西褲裏麵,襯托出一張輪廓清晰濃眉大眼的臉,看起來完全不像即將步入花甲的人。後腦勺上的灰白頭發,被他整齊地纏成一個發髻,非常引人注目。據說他從未剪過頭發,他也經常拿這個“特色”開玩笑,說自己的頭發一半生於中國,一半生於美國。
穀文達1955年生於上海,父母在銀行工作,曾外公受清朝派委任統轄西藏。祖父穀劍塵是中國早期戲劇與電影界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發起人之一,上海戲劇學院前身上海戲劇學校的首任校長。他首先在中國電影界提出“導演中心說”,劇作《孤軍》成為中國戲劇史上第一部有台詞的話劇,他的著作《中國電影發展史》為首部完善的中國電影史書。反右鬥爭中,穀劍塵被劃成右派,母親懷上穀文達期間被上海戲劇學院開除並入獄提籃橋監獄。文革期間,穀劍塵獨自居住,最終病死於紹興故鄉。穀文達也參加了紅衛兵運動,不僅毛澤東的小紅本不離手,還經常編排大字報。“文革”在穀文達的血脈裏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以至於在他開始藝術創作之時,總是無法避開這個敏感而深刻的主題。
20世紀80年代是穀文達成名的黃金時代。他考入浙江美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師從陸儼少,以一係列實驗水墨以及對文字的拆解錯構開始為人所知,成為“八五美術新潮”的代表人物。
1983至1987年間,穀文達的大型偽、錯、印刷體文字書法的係列水墨畫,在中國當代藝術中首次將文革政治符號與文人水墨畫結合,創政治波普水墨藝術的先河;另一創作經曆長達十四年的五十塊大碑《碑林—唐詩後著》,將五十首唐詩通過意譯和音譯成嶄新的當代詩;2O00至2OO2年間,他創造完成兩個大型裝置藝術—以中國人頭發粉DNA基因為原材料的 《墨煉金術》和以綠茶葉創製的《紙煉金術》。目前,他正在創作在中國人發基因墨和綠茶宣紙觀念材料上的基因風景畫係列。
與範景中交流詩歌、美學
1985年到2014年,正是中國當代藝術如火如荼成長起來的三十年。“當時理想主義盛行,所有的人都憋著一股勁”,回頭看80年代,穀文達忍不住唏噓。“文革”後第一年,浙江美院和中央美院麵向全國招收研究生,穀文達幸運地考入了浙美傳統山水畫大師陸儼少的門下。在此之前,他不過是上海木雕廠一個普通的木雕設計工人。
穀文達的導師陸儼少,是與張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齊名的山水畫大家。對穀文達而言,他的影響是裏程碑式的,“他使我認識到中國文人畫的經典”。穀文達稱自己之前對傳統書畫並不熟悉,後來通過陸儼少,才領略到中國文人畫的崇高境界,而這種美學是西方人無法參透的。穀文達也笑說自己是個不肖弟子,“很多人都按著陸老師的方式走,我卻同時走著兩套路子,既跟陸老師學習傳統文人畫,又搞當代藝術。不太像他。”實際上,穀文達所就讀的國畫係當年在全國隻招五名學生,除穀文達搞當代藝術以外,其餘四個學生現在都留在國畫界。
對於青蔥的校園生活,穀文達記憶猶新,“大部分精力是讀書,古今中外的哲學、科學也會找來讀。”在西湖邊讀書,是浙美當時普遍的風氣。穀文達的同學黃永,比穀文達低一屆的張培力、王廣義都有類似經曆,他們現在已是市場上很火的藝術家。“到後來的吳山專、肖魯這一代,他們的學術氛圍實際上已不如我們了。”穀文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