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言文字駢儷之美
特別策劃·第五屆兩岸漢字藝術節
作者:範曾
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說:“對稱支配自然”,在無際無涯的空間和無始無終的時間所構成的宇宙對稱律,可能是百億年來自然形成的最宏闊偉大的現象,在這現象的背後是不可言說的、人類無法解釋的 “合目的性”。“合目的性”不是上帝,這是 18世紀末德國大哲康德所提出的。康德隻允許“調節性”使用 “合目的性”,而不可“結構性”使用“合目的性”。
“調節”意味著提供解釋事物的方法,而“結構”則成為了實存的“目的者”,誰的目的?那便重新墮入 17世紀大數學家萊布尼茲的理性深淵,因為萊布尼茲說: “上帝是以必然的方式存在於一個必然的地方的必然存在物。 ”而康德以為上帝的存在無法用理性去證明,他不承認上帝的存在。
“合目的性”使對稱成為萬物(包括大至星體、小至秕糠)存在的方式,受其絕對的支配。
失去對稱便失去平衡,物無以立、人無以生,天地無以存,“宇宙憑著六聲部音樂”(開普勒語)運轉,宇宙的和聲和對位那是大音希聲的音樂構成要素;而大象無形則是宇宙的大不可及的狀貌。
從動物單音節的呼喊啼叫到人類語言的巧密精微,各族群聲調趨舍異途。至今人類有 6000種語言,最小的族群人數僅千人之譜,而最大的族群當然是中國人。有趣的是那 5999族群的語言皆是會音字語言,唯獨中國人操著會意字語言,既有意矣,則不自覺地使其意走向宇宙的 “合目的性”。
中國人最早在世界上提出宇宙萬有的陰陽二元說,二元不隻對稱,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則是中國古哲本體二元說的靈魂。楊振寧先生重視“對稱中有不對稱,不對稱中有對稱”的中國古典前哲學(前哲學指《老子》之前的《周易》)。這種不對稱性(或對稱破缺)的思想傳統使西方的大科學家大為驚訝, 1977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普利高津說:“中國文化是歐洲科學靈感的源泉。 ”以上所述正是為了說明駢儷之所從來,它來自天地的大美,來源於宇宙本體之根本規律。
不完全對稱,則是太極圖的最奇妙的思維勝果,恐怕人類發明過無數的圖象,以徵萬類之存在,然而我敢說沒有一說可見太極圖之項背。最妙不可言的是,中國人絕頂的聰慧,使語言在這圖象的籠罩下走上一條卓絕的美妙境域。
對稱之基礎便是:(一)一字、一音、多音(如:詩思 [shì]、思[sī]想;參[cān]加、參[Shēn]與商)、四聲構成駢儷的可能性;(二)單字的詞性因所處語境之不同,可以轉換,以使對稱的規律和不完全對稱(對稱破缺)靈活運用;(三)由於對稱性的選擇,使漢語的排列組合具有了使用者的個性;(四)由於上述三點,使中國語言文字成為了詩性的語言文字,似乎中國必然成為一個詩的國度,“詩”成為中國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1992年我赴台展覽,其時使我有機會認識了秦孝儀、高陽、柏陽諸文壇大佬,覺得寶島自信有人在。高陽對中國古詩的諳熟使我大為驚訝,他對南通範氏詩文世家的曆史如數家珍,尤所推重先曾祖範當世伯子先生和先祖範罕彥殊先生,他說出先祖詩稿《蝸牛舍詩》,使我對高陽的博雅由衷欽佩,問及先嚴,我講父親詩頗能克紹箕裘,為斫輪老手,並吟數首,高陽拊掌稱絕,今試舉先嚴詩篇,是為了闡明本文之主旨。
楊振寧先生曾用蘇東坡的回文詩,來說明中國對稱和對稱破缺的哲學,今天我近取諸身,用我父親,精於詩道而又恃守謙虛的範子愚先生的四首悼念我慈愛的母親的回文詩,來說明我上述的論點。我的母親繆鏡心是廈門大學著名哲學家繆篆(子才)先生的女兒,一生辛勞,但她精神上最大的安慰是我父親對她的摯愛。母親死後,父親刻“獨鶴”一印鈐於詩稿,除去懷念母親,不複有其他的詩作,詩心已死,獨於母親,能喚起父親的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