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理財宜早不宜遲
當小濤還在牙牙學語時,爸爸就開始讓他接觸錢了。他說,他從來不怕過早跟孩子談錢會讓孩子變得唯利是圖,讓孩子知道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讓孩子切身體會掙錢的不容易,他以後長大了才不會亂花錢。
平時在家,小濤的零花錢都是靠勞動掙來的,爸爸為他製定了一份詳細的家務勞動計劃,上麵清楚地標明了做什麼家務獲得的怎樣相應的報酬,譬如,洗一次碗多少錢,掃一次地多少錢,一周結一次賬。
此為,爸爸還鼓勵小濤自己出去打工賺錢,他說,讓孩子早點接觸社會,鍛煉其獨立生存能力,這樣他日後走入社會就會少摔跟頭。舅舅是菜農,常年賣菜,所以初中三年的每個暑假,爸爸都會讓小濤去舅舅家幫忙賣菜,同時賺些零花錢。
果然如爸爸所料,上高中住校的時候,別的孩子每個月的零花錢都不夠花,而他卻會精打細算,理智支出,一個月下來還常有節餘。
在很多家長的傳統觀念裏,過早和孩子談錢似乎有違常理。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習慣了向父母索取金錢,一些孩子甚至走上了工作崗位後仍伸手向父母要錢,至於結婚、買房、買車更是要父母給予“無私讚助”,而且要的理所當然,幾乎無需付出任何代價,而父母也給的無怨無悔,如果自己沒錢,借也要滿足孩子,絲毫沒有覺得這有何不妥。
同時,許多家長認為太早接觸錢對孩子成長不利,也沒有必要讓孩子打工。家長的這種觀念,表麵上看似乎沒有錯,其實不然,此舉不但容易使孩子不能正確認識金錢,養成不勞而獲的惰性,更為重要的是,會使孩子將來的生活能力大大下降。因此,家長們應該大膽地與孩子談金錢、談賺錢,從小就培養孩子賺錢的意識和賺錢的能力,讓孩子知道錢是來之不易的。否則,孩子仍然會天真地認為,錢是從ATM機裏取出來的,隻要刷卡,就可以任意消費。
從小就和孩子談錢,在西方國家已不是什麼稀奇事。據專家介紹,在美國,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鼓勵他賺錢。孩子年滿18歲之後,就會被父母“趕出”家門,自謀生路,以此培養他們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的能力。在美國父母所說的“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中,明確規定了孩子應達到以下理財目標:
3歲時,能夠辨認硬幣和美元紙幣;
5歲時,知道錢是怎麼來的;
6歲時,開始學習攢錢;
8歲時,嚐試做額外的工作掙錢,並把錢存到儲蓄賬戶裏;
9歲時,學會製定每周的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貨比三家;
12歲時,能夠製定並執行兩周開支計劃,學會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
13歲至高中畢業,嚐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賺錢行動。
試想,如果沒有“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打基礎,美國父母怎麼可能放心讓孩子離家自謀生路呢?
金錢是什麼?金錢意味著什麼?不要讓孩子上小學了、上中學了,還對這些一無所知。不要認為金錢會使孩子貪婪無度,就對孩子閉口不談。
有關專家指出,父母完全能夠訓練孩子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而且這類教育宜早不宜遲。隻有不羞於向孩子談錢,從小給孩子灌輸金錢概念和理財觀念,使孩子受到良好的金錢觀教育,孩子長大成人後才能對金錢持有正常的心態,處理好人與金錢的關係。
2.錢是從哪裏來的
一天,羅女士的兒子對她說:“媽媽,我想買一雙溜冰鞋,就100多塊錢,你給我買一雙吧?”
事實上,羅女士也想滿足兒子,但自己收入不高,全家人生活也並不寬裕。麵對兒子的苦苦糾纏,羅女士於是反問兒子:“你以為錢是在地上撿的嗎?”兒子想了想說:“錢不是在地上撿的,是在取款機裏取的。”
看到兒子連錢是怎麼來的都不知道,羅女士決定帶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到了工廠,聽到那嘈雜的機器聲響,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羅女士問兒子:“在這個環境下工作苦不苦?”兒子沉默著點點頭,羅女士又問兒子:“媽媽每天掙的錢不多,你卻張口就要100元,媽媽要幹多少天這樣勞累的活,才夠買你要的溜冰鞋?”兒子雖然不說話,但是已經羞愧地低下了頭。
“錢是從哪裏來的?”“錢是從爸爸媽媽的兜裏掏出來的。”“錢是銀行給的。”“錢是售貨員給的。”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想法,那不隻是孩子的悲哀,更是父母教育失敗的悲哀。
因為不清楚獲得金錢是需要辛勞工作的,所以孩子就不懂得珍惜;因為不清楚父母為這個家庭承擔著多大的壓力,所以孩子就不懂得理解;因為不了解生活殘酷與現實的一麵,所以孩子就感覺不到自己的生活多麼幸福……
所以,為人父母,應該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正確認識金錢,讓孩子知道金錢的來曆,孩子才會珍惜和尊重父母為此付出的勞動,進而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必要的做法就是:首先,帶孩子去你的工作場所,讓孩子知道錢是通過辛苦工作換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