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指間的修行

旅遊

作者:澄懷格物

雲南官渡,血汗捂出烏銅走銀

雲南一直是我們向往的旅行地,那裏有美麗的湖泊和雪山,氣候宜人,且盛產有色金屬,我們坐車前往昆明市郊的官渡古鎮,拜訪一個和銅有關的手工藝——烏銅走銀。

金永才是官渡古鎮上的烏銅走銀匠人,在官渡古鎮狀元街的一角開了一所“烏銅走銀傳習館”,每天傳習館裏總是傳出叮叮當當的敲打聲。我們走進去,看到在靠近後門的地方,有兩個學徒正全神貫注進行雕刻工序,把一片烏銅片壓嵌在膠墩(以鬆香為主要材料)上,照著粘在烏銅片上的圖案,用錘子敲擊雕刻釘,從而把圖案轉刻到烏銅片上。這個工序決定了最後成品花紋圖案的美觀度。雕刻好之後取下烏銅片,用火焰加熱膠墩,讓壓痕消失,所以一個膠墩可以循環使用一輩子。作坊內傳出火焰噴射的聲音,原來是旁邊的兩個學徒在用火軟化烏銅片,以便能更好地捶打出需要的造型,把它們焊接到紫銅內胎上,再用錘子慢慢鍛打成型,這時候就很講究功力了,力道以及鍛打角度都會影響最終的效果,所以這些工序一般都由金師傅或者年長徒弟來完成。我們在作坊隔出來的一個小間裏,看到有人正在打磨焊接完成的烏銅走銀粗坯,黑色的底胎上顯示出金色的圖案紋理,用銼刀一磨,黑色的底胎立刻變成銅色。師傅告訴我們,烏銅剛開始的顏色都是銅色,和圖案顏色混在一起,看不出區別,但隻要用手捂上幾個小時,烏銅會慢慢變黑,這時圖案便顯露出來了。但有個條件,手分泌的汗液必須是酸性的,才能捂黑。我們非常驚訝,師傅接著說,不過大部分人的汗液都是酸性的,既使不用捂,也會慢慢變黑,所以這關其實很好過,難點在於鍛打造型和走銀工序(不過我們認為更難的是,讓師傅把衣缽傳給他)。

烏銅走銀屬於家族手藝,和大多數其他家族手藝一樣,“傳裏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承法則一直延續至近代。20世紀上半葉,戰火紛飛,民不聊生,一直作為雅玩的烏銅走銀工藝品逐漸衰落。匠人們迫於生計,不得不棄藝從農,隻有少數的工匠還在堅持,金永才的師傅——李加汝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手藝傳承自石屏的嶽家,建國後,他回到自己的家鄉官渡,讓這個手藝在官渡紮了根。在金永才29歲的時候,李加汝收他為徒,並把配製烏銅的秘方寫給他,當場叫他把烏銅的各種金屬配比記下後,把寫有秘方的紙條燒掉。這讓我們想起了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秘籍,甚至比武功秘籍還神秘,畢竟武功秘籍還是用紙本書寫的,而烏銅走銀的配方一直是記在腦子裏。

的確,在烏銅走銀的所有製作工序中,配製烏銅最重要,就是因為它獨特的配方,才使得它在酸性汗液的侵潤下會慢慢從銅色變黑亮,這是其他銅沒有的特征。我們從金永才師傅口中得知,他配置烏銅都是在夜晚的家中進行,等到他退休的時候,才會把烏銅的配方傳給自己最得意的弟子。

而“走銀”也是極其具有技術含量的一道工序:烏銅片上的雕刻圖案生動傳神,師傅小心翼翼地把銀粉均勻鋪在上麵,然後一邊加熱一邊晃動火焰,保持溫度的穩定一致,銀粉很快熔化了,填入雕刻的圖案內。走銀的難點在於,烏銅和銀的熔點比較接近,掌握的火候要正好讓銀熔化且流動起來(也叫“走銀”),而烏銅不能熔化半點。走過銀的烏銅片鏽跡斑斑,像是生鏽的小鐵片。之後要經過打磨、鍛打,再焊接到內胎上,整個工序需要很長的製作時間。

金師傅比較嚴肅寡言,平時喜歡唱戲,得空時經常和戲友們唱上一出,他戲台上的話比戲台下的話要多。經過30多年的從藝經曆,金師傅已經不滿足於單純做一個匠人,他跟我們說,烏銅走銀要發展,不能像過去那樣封閉,而是要以開放的心態接納更多願意學習這門手藝的年輕人,這也是他開烏銅走銀傳習館的原因之一。他還聘請了一些管理人員,準備把烏銅走銀商業化,讓它以平易近人的價格讓更多人接受,讓烏銅走銀更好地傳承下去。

烏銅走銀的曆史

烏銅走銀始創於雲南石屏。清朝雍正年間,石屏縣異龍鎮冒合嶽家灣村,銅匠嶽富在煉銅時不慎將金戒指掉落鍋中,他一生氣把周圍放著的各種金屬配料全扔下鍋,結果發現煉出一種久放後顏色黑亮的合金銅,他試著用這種合金銅打造器物,借鑒曆史悠久的“金銀錯”工藝,逐漸形成了烏銅走銀鍛造技藝,至今已有280多年曆史。它和傳自中東的景泰藍並稱“銅藝雙絕”,某些製作工序也有些類似(烏銅走銀在雕刻的紋理中填上銀或金,而景泰藍是把搪瓷釉填入扁銅絲掐成的各種花紋中)。如今,這兩個手工藝都瀕臨滅絕的邊緣,會獨立完成烏銅走銀製作的手藝人更是隻有5個左右。

四川平樂,做一日瓷胎編竹人

四川邛崍市平樂鎮,氣候濕潤,河流交錯,附近的蘆溝竹海和金雞溝內有大片的慈竹林。這裏的竹編工藝非常發達,尤其是細竹編,而我們將走訪的卻是非常特殊的一種手藝——瓷胎竹編,即以瓷器、漆器來作為底胎,用極細的竹絲依附著底胎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