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延續“絲路外交”
高層
作者:馬海燕
9月11日至19日,習近平主席開始了上任後的第二次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之行,並首次對塔吉克斯坦、馬爾代夫、斯裏蘭卡、印度進行國事訪問。為期9天的中亞南亞四國之行,讓“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 (“一帶一路”)的構想正在變成現實。
一年多來,習近平的足跡遍及中亞、東南亞、東北亞、南亞地區13個國家。在上合組織峰會期間,習近平還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國領導人舉行會晤,話題也都離不開“一帶一路”。
這是他的第10次出訪,也是習近平去年提出“一帶一路”構想後第一次如此集中地訪問相關國家。此次訪問更加充分地體現周邊外交在新時期中國外交當中的首要、優先位置,進一步完善了對周邊的外交戰略布局。
“一路一帶”戰略構想串起中國與周邊利益的紐帶,努力在中亞、南亞兩個方向上得到新延展,中國麵向鄰國的基礎設施投資、裝備出口、礦能電力的合作觸角更加豐富。
正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所說,習近平此訪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次精彩“路演”。此訪掀開了中國睦鄰友好合作新篇章,開啟了“一帶一路”建設新航程。
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孫士海認為,此次“一帶一路”的行程,意味著中國以切實舉措實現和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共同發展,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對外開放特別是向周邊國家開放水平,為“一帶一路”沿途各國注入發展的新活力。
沿路各國積極響應“一路一帶”
訪問期間,與習近平會晤的領導人均表示願積極參與建設“一帶一路”。
出席上合組織峰會的元首們一致同意,支持並積極參與中方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擴大財經合作,加快研究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基金和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保障糧食和能源安全,發展交通物流;加強文化、科技、創新、教育、衛生、旅遊、體育領域合作,推動文明對話;擴大同聯合國及其他國際和地區組織的合作,加強成員國同觀察員國和對話夥伴的聯係。
此外,印度總理莫迪也罕見表態,印方將研究參與中方關於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倡議,願同中方加強在人文領域合作。印中要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與合作,共同應對恐怖主義、能源安全、氣候變化等挑戰。
孫士海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一帶一路”的構想之所以會受到上述國家的熱烈呼應,是因為這一構想結合不同國家的發展需求,給各國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符合習近平提出的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和使自身發展惠及周邊國家的外交政策。
上合組織成員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成員,馬爾代夫、斯裏蘭卡、印度三國則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必經之地,他們都將從中國積極構築的“亞洲命運共同體”中獲益。事實上,中國同塔、馬、斯、印四國共簽署60多項合作協議。涉及油氣、電力、經貿、交通基礎設施、農業、文化、教育、體育、反恐、禁毒等各個方麵。
孫士海認為,在亞洲這樣一個複雜的地區推進區域一體化並不容易。各國國家國情不同,發展程度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背後還有複雜的各種勢力支持,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繁榮的大目標一致。“一帶一路”的落實是要把中國的發展與各國的戰略需求對接。此訪中,中方表態願同南亞國家攜手努力,爭取在未來5年將雙方貿易額提升至1500億美元,將中國對南亞投資提升到300億美元,將為南亞國家提供200億美元優惠性質貸款。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將實實在在為相關國家帶來發展機遇,自然能受到各國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