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孟憲明先生七日談第七天
城隍爺,怎一個“近”字了得
《魅力中國》:這個神,恐怕是諸神中名氣在今天最小的了,許多人已經不知道城隍廟是個什麼地方了,過去講,一個地方一定有個城隍廟,一個文廟。孟老師,城隍爺的名聲怎樣,如何日漸式微了呢?
孟憲明:在今天的民間,城隍爺是離我們最遠的神了。除了特意保留下來的城隍廟和城隍廟的城隍爺外,城隍幾乎淡出了我們的生活。
城隍崇拜是由古代的水庸神祭祀演化而來。庸,就是城。水,就是隍,是城牆外的溝。中國最早的城池傳說是大禹修的。古人認為,有一物必有一物之神。井,門,灶,戶,中霤,皆有神靈,更何況這麼大個城池呢!也就是說,遠在大禹時代,城隍崇拜即已產生。隻不過那時候不叫城隍,而是叫水庸。有史記載的最早的城隍廟是三國時代東吳建的蕪湖城隍廟,至今已有1700多年。但真正找到理由非要祭拜城隍不可的,是齊梁間的一場戰爭。南北朝時代,北齊大將慕容儼率軍鎮守郢城(今河南信陽縣南),被梁國大將侯瑱的軍隊包圍。梁軍把齊軍運送糧草的河道用蘆葦堵塞。給養斷絕,齊軍很恐慌。慕容儼聽說城中有一座城隍廟很靈驗,於是便詣廟祈禱。夜裏一場大風,把塞河的蘆葦全部刮走。梁軍換招,改用鐵索封鎖河麵。可此時天降大雨,河水泛濫,又把梁軍的陰謀打破。更要命的是,齊軍自恃神助,勇敢出擊,打得梁軍落花流水。城隍之巨功首次登上了中國曆史。
最重視城隍的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伊始,就下令大封城隍,京城的城隍是“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的城隍為“顯聖王”,官職為正一品,與太師、太傅、太保及左右丞相同等級別。其他各地的城隍也都有品,與當地的官員同級。級別上來了,官衙也得配合啊,所以明朝的城隍廟都是按照當時的官署建的。一座座巍峨壯觀。朱皇帝加強神權,目的是讓官民們有所畏懼,不敢胡來。
城隍廟裏的城隍爺備有兩尊,一為泥塑坐像,日日值班的即是。另一為木偶雕像,能立能坐,大小同真人一般,專備出巡時使用。城隍是冥界的市長,神、鬼俱管,春、秋、冬,一年有三次出巡,現場辦公。春天定在清明節,叫“收鬼”。清明後農活漸忙,怕小鬼出來為害,故而收走。秋天定在七月十五,叫“訪鬼”,專門處理屈冤而死的魂靈,讓他們早日輪回。冬天是十月初一,叫“放鬼”。此時場光地淨,農事漸無,讓鬼們出來走走,放鬆放鬆。
城隍出巡是大事,規格和同級官員相等。不同的是,城隍是神,必有道士作法。天色微明,道士們雲板三擊,廟門外長鞭點燃,城隍爺、城隍奶奶被請入轎內。府城隍轎為藍色,縣城隍轎為青色,城隍奶奶的轎則是彩色。“肅靜”、“回避”,八麵虎頭長牌走在最前,有“道子”高聲喊道。二十八麵雲旗緊隨其後,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六十四個執事手持儀仗,槍、刀、劍、戟……四郊之區的鼓樂隊,節奏鏗鏘,聲震天地。府轄各縣的百姓則舉著奉獻的“香山”、“香塔”、“香傘”……接下來是熱鬧的雜耍隊伍,高蹺、旱船、秧歌、舞龍、耍獅子……僧道緊隨其後。托銅缽、揮拂塵是和尚;擊木魚、吹笙管的是道士。一頂圓圓的杏黃傘,兩麵方方的黑金傘,城隍爺的官轎走出城來,在臨時搭起的棚前下轎,麵南而坐,接受各界獻禮。據說城隍這一場出巡,可讓廟裏的道士們吃喝一年。
城隍爺多由名士充當,像救過高祖劉邦的漢代名將紀信,就當了鄭州、蘭州、鎮江等等多處的城隍。城隍和老百姓生活密切,誰要是病了無錢看,就到廟裏住幾天,據說這樣病就好了。民間有官司說不清,也到城隍廟裏請求裁決。原告、被告各寫狀子一份,焚香長跪,陳述後燒掉。據說這樣,案情很快就會判明。也有人買一隻白公雞帶上,陳述後當庭剁下雞頭。一句有假,願同此雞。雖說迷信,昧心人還真不敢到廟裏盟誓。當然,有了醜事,人們也怪城隍。譬如翁媳偷情,小姐私奔等等,人們就把廟裏的城隍搬出來,拿斧子劈了,再塑一尊金身。傳說有一個小偷到廟裏祈禱,說要是讓他夜裏得手,明天他就來給城隍上香。他禱告時恰被一個念書的舉子聽見。第二天,這個舉子早早就藏到廟裏,單等著小偷。小偷如期而至並給城隍燒了高香。舉子十分生氣,就寫了一篇討伐城隍的文章,當庭讀過,焚燒報天。臨走,還沒忘吐城隍像一臉唾沫。
城隍是正義的化身。城隍不正,辱之亦可!
《魅力中國》點評:城隍,這些年確實被冷落了。原本是一城一城隍的,但現在也就是大城市還有了。像上海的城隍廟會常年不斷的,不多了。但,老人們常常會念叨著,至少在農曆年要到城隍廟上上香,撞撞鍾,因為,他是這裏的“冥市長”、“地方官”,周遭的事情他最清楚,憋屈的事情,不妨找他說說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