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皇帝實行分封製,分封諸皇子到各地,諸王配有護衛,建置為每王府設三護衛,衛設左右前後中五所,所千戶二人、百戶十人,又設圍子手二所,每所千戶一人。太祖皇帝認為諸王領兵駐守各地,更有利於鞏固王朝的統治。
凡王國有守鎮兵,有護王兵。其守鎮兵有常選指揮掌之,其護衛兵從王調遣。如本國是險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鎮兵、護衛兵並從王調遣。
也就是說,諸王在封地,雖然沒有治民之責,但有統兵之權。備王府都設有護衛,其兵士少者三千,多者近兩萬人,而且當地駐軍調動,還必須有親王令旨。於是,分封到各地的藩王成了代表皇帝監控地方軍權的人物,而每一個王國則成了一個軍事中心。
諸王護衛除保護各王的安全外,還有其他一些職責。首先是應調外出操練,其次是修理城池、王府等,再次是協同衛所軍士守城迎敵。
然而,太祖皇帝駕崩之後,一係列的削藩措施,把藩王的統兵之權給剝奪了。護衛被裁撤,僅僅隻留下了儀衛。
藩王護衛雖然一度是各地的重要軍力,但隨著削藩策略的落實,藩王的大多數護衛陸續被裁革,因此留存下來的護衛人數極為有限,在維護地方安全過程中,僅起到次要的輔助作用,對皇權的威脅就早已消除。
南安郡王就藩伊始,就對王府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改建,工役浩繁,財費巨萬,修建起一座宏大的南安郡王府。南安郡王府一時成了長沙的城中之城、城中之國。
親王府的規格是有標準的,即城高二丈九尺,正殿地基高六尺九寸。親王所居住的宮殿,前麵叫承運殿,中間叫圜殿,後麵叫存心殿。四道城門,南麵是端禮門,北麵是廣智門,東麵是體仁門,西麵是遵義門。太祖皇帝說,之所以這樣規定,是要讓諸位親王見名思義,以作為皇室的屏障。南安郡王府顯然是按祖訓所建,王府建成後,城牆外的長沙城所剩無幾。
不過,當王爺也並不是那麼好當,曾有人就因王府修建奢靡浪費往皇帝那兒參了南安郡王一本。他們的意思是,王府房屋,起初是說修補,實際上前後宮殿,兩廊各門,房屋牆垣,都擴展新修,已用物料百數十萬,銀米亦各數萬,每年撥夫、匠三萬餘人,修了四年,才完成急修房屋七百餘間,其餘工程,簡直漫無止境。他們建議,命令各王府不準擴大府第,如需急修者,盡快修完。能緩的,暫行停止。或把給材料折算成價格,任他們自己去修。這個引發眾怒的王府邊上,不僅有城牆,還有防洪堤,喚作藩城堤。
出身於帝王之家的子弟向來錦衣玉食,養尊處優,封王後又紀嬪成群、侍從眾多,還有大批的屬官、衛士,衣食用度,開支浩大,都落到了地方。歲祿萬石,就是從長沙租賦中劃給。南安郡王初封,奏立王莊,占田3萬多畝,每畝納銀四分,後來又增加到4.6萬畝。王莊園地增多,但朝廷糧賦不減,地方官隻得將之分攤勻派,使長沙的糧賦大為加重。
此外,王府的各種供支、勞役,也都通過府縣官吏強加到百姓頭上。朝廷的財政拮據,而諸王支出更為繁浩,又以長沙地土廣闊、出產穀粟為由,加派其他五個王府的祿米和柴薪,共值白銀八萬多兩。如此沉重的負擔,百姓不堪其命,連一些地方官員也深有怨氣,曾大聲呼道:宗藩日盛,長沙之民不勝其苦矣!
幾天之後,臨安送來了他表弟收集的,關於陽和先生的資料。之前鬥膽在嶽麓書院裏詢問老先生,陽和先生和陽明先生的師承關係,史凡這會兒終於有了清晰的答案。
為了理清這層關係,史凡同時對鼎鼎有名的陽明先生也做了一番了解。陽明先生即是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
當史凡再一次來到嶽麓書院,他是以切磋學問的名義來的,而史凡要和老先生切磋的學問正是陽和先生的學問。
老先生當然明白史凡此行的真正目的,見史凡和上一次相比,言行上大有改觀,尤其是在老先生的恩師陽和先生的學問研究上,顯得十分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