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常見的育兒迷誤(5)(1 / 2)

最為重要的,也最難的就是讓孩子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絕大多數網絡成癮的孩子,他們家長的共同特點就是經常去“管”孩子,對孩子不斷提出限製性要求。他們的目的也是想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就經常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單看家長給孩子提出的安排,確實是很好,很合理。家長們正是由於相信自己做出的安排會變成孩子自己的安排,所以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該做這事了,該做那事了。事實是,你把所有的“管理”都肩負起來了,孩子哪裏還有機會去學習自我管理呢。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問題還是要自己去解決。

另外,家長們要注意的是,具體操作中大人的言行對目的是成全的還是破壞的。比如,想讓孩子去做習題集,就把孩子正玩的高興的遊戲關掉,硬從電腦前拉開,硬塞給他一本。這樣做其實更破壞了孩子學習的興趣,強化了他對遊戲的欲望。還有家長急於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就給孩子規定嚴格的作息時間,特別是嚴格的遊戲時間,一旦孩子安排得不好,就批評他不善於管理自己——這樣,家長就又在幹一件南轅北轍的事。

如果孩子哪天對你說他想玩電腦遊戲,家長最好痛快地告訴他,玩去吧。

讓他自己安排時間,他才能慢慢學會如何安排。

“獨生子女真的不善於與人交往”

獨生子女也需要朋友,並非願意享受“孤獨”。沒有人願意隻和自己的影子對話,隻要家長的教育方法得當,“獨苗苗”一樣熱情地與人打招呼,一樣擁有很多真摯的朋友。

“獨生子女”這個稱謂,家長們也不陌生,而且人們也總在談論著有關獨生子女的問題。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國第一批獨生子女誕生後,這個群體的數量在不斷增加,甚至有人說,“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建設以獨生子女為主體”。這個群體,越來越備受人們的關注。家長們總歎息,“孩子任性驕橫、性格孤僻、不愛和人說話,也沒有什麼朋友”;還有一些網上資料說,在大學新生中,1/3的獨生子女,“不愛與同學交往,喜歡獨來獨往”,更多的獨生子女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冷淡,而很多學者在解釋這些現象時都少不了這樣的解釋:

這些孩子是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是個特殊的群體,果真那麼令人可怕嗎?我認為,最根本的問題不是這些孩子們,而是家長們。我接觸過很多孩子,都是家裏的“獨占苗”,可是他們並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遠離集體,我行我素。

妞妞,是家裏的獨生女,從小人緣就好,親戚們都誇她“知書達理”。奶奶家在鄉村裏,妞妞初中時自己一個人就坐車看望奶奶,她在電話裏聽說,奶奶年齡大了,眼睛花了做針線活不方便,就用自己的零花錢給奶奶買了副老花鏡,每次隻要妞妞回去,就會幫奶奶做家務活,還學會了喂雞。妞妞對我說,她覺得鄉村景色很美,很寧靜,在鄉村她看到了很多自己平時看不到的動物和農作物,妞妞說起自己的鄉村老家,滿臉的留戀之情。妞妞身上的品德令我很是欣賞。妞妞並不隻是對自己的親人如此熱情,對自己的同學也是如此。妞妞有很多的“死黨姐妹”,小學時的好友從初中時就不在一個城市,兩人上了大學還保持密切的聯係。妞妞在班上,是個“活躍分子”,中學時一直是班裏的班幹部,她和同學們的關係相處的很融洽,同學們的生日,她都會記在自己的記事本裏,班裏輪到哪位同學生日,她會和班裏的其他同學商議著出“節目”;妞妞上了大學,聽麗文說,這幾天正忙著和同學們舉行“愛心血庫”的成立。從妞妞的身上,我看不出所謂的“獨生子女”的問題。其實,很多像妞妞這樣的孩子很多,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都很好,並不是人們所說的那樣不可一世、與世隔絕的“問題兒童”。

獨生子女這個群體有自己的獨特性,家庭裏就一個孩子,父母將所有的教育投資用在這個孩子身上,精力與條件都充足;他們享有父母充分的愛,在充分愛的陽光中兒童個性發展是健全的。正如一位兒童心理、衛生專家提出的那樣”愛比維生素還重要”。因此,多數的孩子容易形成活潑、開朗、大方、敢說、敢想的性格特點,這些也都很有利於他們智力和才能的發展。

國內有不少兒童教育學者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從性格與行為特征、牛活技能、社會規範、角色認同、社會交往、生活目標、自我意識等方麵進行了對比研究。最後的結果讓他們也感到很驚奇和高興。比如,獨生子女在中學階段的新環境中很快結識新朋友的比例明顯高於非獨生子女,有關社會交往的各項指標普遍優於非獨生子女,與人交往的能力、好朋友的數目均高於非獨生子女,而家長們常常談到的孩子的“孤僻感”則明顯低於非獨生子女。這些結論也就否定了以往在社會流行的獨生子女“孤僻…‘不善交往”、“處處以我為中心”、“難以與人交往”的一些觀點。而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家長、教師、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獨生子女交往能力弱、合群性差。而在對大量獨生幼兒和低齡兒童的觀察中發現,獨生子女由於缺少同兄弟姐妹交往,往往更多“被迫”在家庭外與同學、朋友交往,反而促進了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