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9歲時,父母帶她到了日本。一次偶然的機會,吳青讀了國人帶去的一本書《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史》。她看了日本侵略軍在中國的種種暴行非常氣憤,便把在日本的中國孩子組織起來,到街上打日本孩子。吳青這樣描述那段經曆:
那時,我準備了一個小藥箱,如果咱中國孩子受了傷,我就用藥箱裏的藥品和繃帶給他治療。那時候小,很天真。媽媽起先不知道我出去幹這事,後來知道了就對我講,盡管我們國家受日本軍國主義的欺辱,但日本人民的孩子是無辜的。你看,媽媽的愛多麼博大。
冰心的女兒吳青如今已是70歲的老人了,她受到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一貫善於樂於社會公益事業。她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業餘時間全花在去農村為普通婦女講學,上文化課,傳授維護婦女權益的法律知識。
1996年10月5日,冰心老人通過女兒吳青將出版的《冰心全集》的全部稿費及利息10萬元捐獻給《農家女百事通》雜誌社,以此為基礎雜誌社成立了“農村婦女教育與發展基金”,專門用於為貧困地區農村婦女扶貧。
冰心老人把愛給了孩子,給了學生,給了全天下的小朋友。同樣,她的愛心和行動,也一樣在女兒吳青的身上體現出來。愛的力量是偉大的,這種博大無私的愛,一定會一代一代地承傳下去。
教子點睛:
一個懂得愛人的父母,一定會有個懂得愛人的子女。自古身教勝於言教,孩子的眼睛和心靈都在感知著父母的一舉一動。有人說,孩子的眼睛是攝像機,我們希望他們攝錄下的,是爸爸媽媽仁愛、慈悲的影像。自古得道者多助,一個充滿愛意的心,必然會得到更多的幫助。一個懂得愛的孩子,也必定能走出精彩的人生。
教育孩子自立不依賴
冰心老人有一句名言:“有女萬事足。”她號召女性要自強自立。吳青小時候非常淘氣,她看電影裏的飛行員跳傘的鏡頭後,回家便拿了一把傘,到外邊站在很高的地方張開傘往下跳,結果磕破了腿,流了很多血。
她回家後以為媽媽會打罵自己,可誰知媽媽見狀並沒生氣,隻是給她講了一些跳傘的道理,讓她知道雨傘和飛行員的傘不一樣。
她們姐妹小時候經常聽媽媽說:“你們雖然是女孩子,但要有獨立性,不能依附於別人。”這些話對她和姐姐的幼小心靈觸動很大,因此,姐妹倆從小就養成自立、自強、自尊、自愛的品質。吳青說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覺得自己是女孩子,也從來沒想去依靠什麼人,包括名氣很大的母親。
而我們現在的孩子,自立能力則越來越差。在關於“北京市少年兒童安全狀況及求助傾向”的調查中顯示,父母不在家,隻有61%孩子可以自己做飯吃;31.5%的孩子不知道如何在野外辨別方向;52.5%的孩子不知道在野外如何找水源;路上遇到壞人,15%的孩子“扭頭就跑”、3.5%的孩子選擇“和他拚了”;50.4%的孩子不會做人工呼吸;遊泳時抽筋,不懂怎麼辦的占57.9%。
在另外一個測試孩子心理安全性的題目中,回答肯定是的隻占13%,而不肯定的答案則達86.3%,反映了少年兒童心理安全度不高。
反觀今天的父母,一方麵給了孩子過高的期望和要求,另一方麵又在生活上百般嗬護,毫不放手,這就從一個側麵造成了孩子的不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孩子最重要的則是要培養孩子自立的優秀品質。
由此可見,過度保護並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情。現在的家庭中大多都是一個孩子,四個老人外加父母守著一個寶貝的結果,則會孩子成為“無手無腳不會思考”的小寵物。孩子無論做什麼都有大人代勞,離開了親人孩子就變得手足無措,這實際上並不是愛孩子,恰恰是害了孩子。
今天的父母總覺得孩子沒有責任感,不懂得關心父母、家人,而總是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自己身上,關心自己有沒有吃好、穿好、玩好。但是,父母沒想過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的自私與冷漠,父母責怪孩子沒有責任感是否由於父母自身的原因導致的呢?其實,大多數的父母並沒有給過孩子負責任的機會。
所以,父母不要埋怨孩子,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多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最好不要代勞,讓他從小學會自立和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