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登天梯
在胡適10歲的時候,家裏的經濟情況每況愈下。母親隻好讓10歲的胡適輟學,去幫舅父料理藥店的雜務事。在這段時間,胡適一有空隙便捧起線裝古書閱讀。母親得知後,想起了亡夫胡傳的遺言:“你要盡力讓他讀好聖賢書。”於是,她毅然為兒子選擇了讀書的道路。
胡適臨行前,母親專為兒子做了一隻枕頭套子,上麵還繡了兩行文字:“男兒立誌出鄉關,讀不成名死不還。”表達了母親對胡適成才的殷切期望。那年胡適14歲,他離開母親去上海求學。
後來,胡適回憶當時的情景時,這樣寫道:“我就這樣出門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裏去尋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個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隻是一個慈母的愛,一點點用功的習慣,和一點點懷疑的傾向。”
幾年後的一天,也就是1910年6月的某一天,京城舉行留美官費生招生考試。胡適得知消息後,認為這是極好的機會,便寫信告訴母親。胡母接信後,複信鼓勵兒子抓緊攻讀,進京赴考。胡適月底參加了在清華大學舉行的考試。7月發榜,胡適榜上有名,考取了庚子賠款第三期留學美國的官費生。
胡適考取留美官費生之後,立即致函向母親報喜。母親立即回複:
你到美國後,宜勤寄家信,每月至少必須一次。每年必照兩張相片寄家,切勿疏懶……你此出洋,乃你昔年所願望者,一旦如願以償,餘心中甚為欣幸……一切費用皆出自國家,則國家培植汝等,甚為深厚。汝當努力向學,以期將來回國為國家有用之材。庶不負國家培植之恩,下以有慰合家期望之厚也。
胡適到美國後,謹遵母親囑咐,按月寫信回家向母親請安,學習也極為認真刻苦,還不時把稿酬寄給母親,以貼補家用。
1915年,胡適的大哥因病去世。胡適的母親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生了重病,不能起床。但她不願將病情告訴在美國的胡適,她特地照了一張像,注明日期並保存起來。她告訴家裏人:“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兒,以免擾其情緒,分其心思。俟吾兒學成歸國,乃以此影與之。吾兒見此影,如見我矣。”
1917年5月,胡適學成回國。當胡適母親倚著門框,遠遠望見兒子胡適走來時,她激動得流下了熱淚,口中不停地說:“回來了,好了!”一別7年了,她真的想念兒子啊!
胡適回國後,在北大任教,胡家的經濟狀況好轉了。但是,母親卻因操持家務,勞累過度,終於體力不支,於1918年11月23日與世長辭,年僅46歲。胡適聞此噩耗,悲痛不已,趕緊從北京回家鄉奔喪。此後,他寫了題為《我的母親》一文,這篇散文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被選入國民政府教育部編纂的中學國文教科書裏。在這篇文章裏,他這樣描述母愛:
人們總愛宣揚母親的偉大,我們曾經用無數的詞語來讚揚母親,歌頌母愛,但母親不是因為有了歌頌與讚美才變的偉大,而是默默無語的給予我們無私的愛。世上有一部大書,人永遠也讀不完,這本大書就是母愛。
同樣的,胡適也深深地愛著他的母親。他坦言,是母親用她無私、無畏的精神,和辛勤的無微不至的汗水,澆灌了他成長的參天大樹。也正因為有了母親的庇護,他才能擁有一片蔚藍的天空,才能自由的呼吸伸展。
教子點睛:
母愛是平凡的,它雖不轟轟烈烈,但卻細水長流,也不失為一種風景。母愛是偉大的,正是這種“平凡”的母愛,撐起來孩子的一片天地。母愛讓孩子感覺到家的溫暖,孩子有了母親的愛和關懷,就會覺得踏實,做任何事都會充滿了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