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清華男孩同樣有叛逆,父母要理解(2 / 3)

有的家長將孩子“三下五除二”,揮開大手“疼”一下孩子。但是,你的“三下五除二”也不一定奏效啊!批評孩子,不宜采用暴風驟雨般的形式。

一位名叫小傑克的6歲法國小男孩,做錯了事之後,不但不聽媽媽的好言相勸,反而大發脾氣,將玩具摔在地上,並且躺在地上嚎啕大哭。

麵對兒子的這種行為,小傑克的媽媽並沒有大聲地訓斥他,也沒有向他遷就討好,而是用冷靜的口吻對小傑克說:“請你自己好好想一想,這種行為對不對?想好了找媽媽談談。”說完坐到一邊觀察兒子的反應。

過了不久,小傑克起身走到媽媽的跟前,麵帶愧色地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做個好孩子,剛才是我不對。”這時,媽媽才親切地抱起小傑克並吻了他一下,告訴小傑克剛才發生的事情錯在哪裏,然後母子倆一同收拾好地上的玩具。

在國外,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並不是隨意打罵或者盲目遷就,而是留給孩子反思自己錯誤行為的機會,讓他想想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這不失為明智之舉。給孩子一個反思的機會,讓他自主獨立的改正自己。

從心理學來講,反思能夠緩解由矛盾引起的緊張氣氛,父母和孩子雙方能夠靜下心來,心平氣和的思考自己的行為的對與錯。這就無形地削弱了雙方在心理上的抗衡,進而理智地看待自己的行為,最終使教育起到預期的良好效果。

實際上對於父母來說,在孩子犯錯誤時,讓孩子自己有反思的機會,這並不等於放棄教育,不等於對孩子放縱、不管不顧。作為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個性品質、事情發生的背景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而且注意觀察孩子在事情發生後的一係列複雜的心理變化以及動作表現,看看他們大體上是一種什麼態度,是後悔自己做過的事,還是頑固的堅持錯誤,根據孩子不同的神態表現開藥,找準一個恰當的契機,對孩子進行幫助與教育。如果孩子確實有真誠的認錯態度與改正的表現時,那麼父母要及時地接受孩子的請求。然後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反思時間千萬不能過長,因為孩子都比較容易忘事兒,不能等到鐵涼了再打,要趁熱。否則,孩子常常會忘記先前所發生的事,從而極易造成無所謂的態度,這樣一來,反而會養成一種任性和執拗的壞習慣。反思的時機很重要,別忘了火候兒。

男生畢竟還小,在他們心裏,對與錯的界限有時並不能分得很清楚。比如說,他不知道你的衣服是品牌設計,不知道它的昂貴,也許他純粹因為看著色彩鮮亮,便將小狗放在上麵。用名貴的衣服作小狗的被子,結果小狗將衣服咬壞,孩子並沒有什麼反應,覺得沒有什麼。而你發現自己的名貴衣服遭到破壞當然心疼,於是大罵起來。但是,孩子並沒有這種意識,因為他不了解。這時,你都應該耐心地給孩子反思的時間,給他機會。而不要一味的罵孩子,當他反思之後,關心地問他“寶貝,你覺得這樣對嗎?”讓男生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比起你用暴力或是不停的說教實在是有用得多。

3.當你錯了,要say “sorry”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曾經做過錯事。即使你身為父母,也未必就沒有在孩子麵前犯過錯。當你錯了,你會怎樣?瞞過去,還是主動承認?孩子做了錯事就要被要求主動承認,父母也應該一樣,當你做錯了,請主動說一聲“sorry”。

有時候父母自己犯錯了礙於麵子,不會向孩子承認錯誤。你們會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們即使錯了也是為了孩子好,也是對的,不需像孩子賠禮道歉。向孩子認錯?怎麼可能!

但是,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這樣教育孩子;“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才是好孩子。”父母經常告訴孩子犯了錯就得敢於承認,不要為自己找各種借口。但有些父母自己錯了,卻很少在孩子麵前承認,尤其是在曲解、誤解了孩子的時候,或者是錯誤地批評了孩子的時候,這些父母是不願意直接、正麵地向孩子承認錯誤的,他們認為如果向孩子道歉,那豈不是在孩子麵前失去了尊嚴,沒了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