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要為孩子創造經常與小夥伴交往的機會,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圖書借給小朋友們玩和看,學會與小朋友團結友愛,養成互相謙讓的好品德。
西藏有一位周永琴女士,1994年被全國婦聯評選為“全國教子有方十佳母親”。她講的兒子江舟的故事極為平常卻又發人深省:
江舟3歲那年的春節前,有朋友出差從四川帶回來一籃子紅桔。紅桔非常好吃,江舟也很喜歡吃。我們要求小江舟每次想吃的時候,都要同時拿3個,最大的給爸爸,第二大的給媽媽,小的留給自己。開始,江舟每次都做到了。我們的目的是為了訓練、培養孩子,並沒有真吃。過後趁江舟不注意時,又悄悄把桔子放回籃子裏。有時江舟發現我們沒有馬上吃,會要求我們趕快把桔子吃下去。可當籃子裏隻剩下最後3個桔子時,小江舟舍不得再分了。我們給他講道理,努力說服他,總算答應分了,但怎麼也舍不得把最大的那個分發出去。我們告訴小江舟:東西越少的時候越考驗人,這個時候能夠首先想到長輩的,才是真正有孝心的孩子。我們鼓勵他繼續堅持以前的正確做法。最後,小江舟是一邊哭著,一邊按桔子大小分發給我們的,而且眼淚汪汪地望著我們,希望我們不要真的把桔子吃了。我和他爸爸互相使個眼色,咬咬牙,狠狠心,把桔子包開,在小江舟眼巴巴、淚汪汪的注視下,一瓣一瓣地把桔子放進嘴裏吃掉了。兩個桔子到底是什麼味兒,我們夫妻倆誰也沒有吃出來……
打那以後,小江舟漸漸養成了不吃獨食的習慣。不論多麼好吃、愛吃的東西,都能先想著爸爸媽媽。上中學後,每次吃飯,江舟都要先給我們碗裏分別夾了桌上最好的菜以後,才自己吃……再後來,江舟考取了北京大學法律係,現在早已成法學博士了。可是,隻要他回到家裏,依舊要先給爸爸媽媽盛飯、夾菜。我們夫妻兩人感覺到,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可寬容待之;但對孩子的不良品德苗頭卻應該嚴肅對待,父母心要硬一點,下功夫、想辦法遏止住。
周女士講的自己教育兒子的故事值得每個父母們的深思。當兒子猶豫的時候,當出現“不良品德苗頭”的時候,她沒有用強製的辦法,而是啟發引導兒子,“東西越少的時候越考驗人”,讓他明白了一種責任感,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做到不自私的話,那麼這個孩子一定是個有責任心、會與人合作的孩子,長大後必定會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每個父母總是認為自己是“無私”的,就會把無私的基因傳給孩子,其實恰好相反,醫學證明,“無私”的父母隻能培養出“自私”的孩子。因為你的溺愛和嬌縱隻能讓他知道他所有得來的都是理所應當的,隻能助長他的傲慢霸道和自私無理,這樣的孩子永遠不懂得為別人著想,不懂得愛別人。
每個家長都要教會男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不僅是為了他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也是為了他將來能成為一個令人尊敬和信賴的男子漢,一個受自己孩子尊敬和喜愛的好父親!
2.男子漢就要“言必信,行必果”
中國自古便有“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之說,也就是告誡人們做人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人之所以為人,就一定要言而有信,說到就一定要做到。一個具備這樣品質的男孩,不管走到哪裏都會令人折服,不管幹什麼事情都會有人支持。一個有責任感,說得出做得到,敢作敢當的男孩才是真正的男子漢。父母要教育男孩做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一個給人安全感的人,這樣的男孩才是最有魅力的男孩。
讀過這樣一本書《靠不住的男孩羅比》,裏麵講到這樣一個故事:鄰居湯姆先生感冒了,請羅比去買點藥,可湯姆先生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羅比回來。原來他路過電影院,看起了電影,把給湯姆先生買藥的事忘了。結果湯姆先生因病重送進醫院治療,出院時,他搖搖頭說:“這個羅比,實在靠不住。”
其實生活中,像羅比這樣的人還有很多,這樣的人不僅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也會失去朋友,讓自己陷入孤僻當中。所以,父母一定要警惕自己的孩子,不要讓他變成另一個“羅比”。誠信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一個信守承諾的人是對別人的尊重和負責,同樣也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幫助。
18世紀的一天晚上,英國的一位作家正在愛丁堡的旅館門前和同事談話,一個蓬頭垢麵衣衫襤褸的小男孩兒走上來對他說:“先生,請您買一包火柴吧!”
“對不起,我不買”。作家回答道。作家繼續和同事談話。“先生,請您買一包吧,我今天還什麼東西也沒有吃呢,求求您了!”小男孩乞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