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鬧架成了家常便飯;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這樣打發日子!第十一章主要寫母親回來後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親與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雖然用筆不多,寫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說又止;其次寫表哥薩沙的逃學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憐的孤兒,他沒有親母,繼母對他不好。小說對他的逃學寫得非常生動具體。但本章的重點內容還是外婆給“我”講父親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第十二章寫母親再嫁和再嫁後的生活,寫“我”的這個“傷心事件”對自己心靈造成的創傷,寫這兩年裏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產,搬家不斷,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幾乎真的要上街討飯了。“我”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母親再嫁的事實。可以說,家庭矛盾主要表現在“我”和母親之間。也重點寫了上學讀書,特別寫到一位熱愛兒童、循循善誘的教育家。第十三章寫外祖父與外祖母分家過日子,寫“我”撿破爛為生,寫“我”與幾個小朋友去河邊偷木板賣錢,寫這些小夥伴們艱難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誼,寫母親的死,最後,寫“我”不得不走向“人間”。所有這些內容,乍看很零亂,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邏輯,因為它們都在寫這個家庭的窮苦。《童年》的悲劇是以母親之死這悲慘的一幕結束的。編輯本段人物形象主要人物關係表父親彼什科夫(手工業者,老實、本分)母親瓦爾瓦拉(勤勞善良的下層婦女)繼父葉夫根尼·馬克西莫夫(脾氣暴躁,經常毒打妻子)外祖父卡希林(凶狠、殘暴、自私)外祖母阿庫琳娜·伊凡諾夫娜(勤勞、善良)主人公阿廖沙(善良,堅強,勇敢,純潔,能幹,有信心)大舅舅米哈伊爾(自私自利)小舅舅雅科夫(自私自利)舅母納塔利婭(溫柔、怯弱)表哥雅科夫的薩沙(順受、麻木)表哥米哈伊爾的薩沙(沉默、憂鬱)夥伴小茨岡(是個棄兒,為人開朗活潑,與主人公十分友好,但後來慘遭害死)老匠人格裏高裏(正直、本分)保姆葉芙蓋尼婭(快活善良)房客“好事情”(知識淵博、沉默寡言)它講述的是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小說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國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著家業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列克謝依因為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得昏死過去。幼小的阿廖沙也曾被他用樹枝抽得失去知覺。他還暗地裏放高利貸,甚至慫恿幫工去偷東西。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爭奪家產爭吵鬥毆,瘋狂虐待自己的妻子。在這樣一個彌漫著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裏,也不乏溫暖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