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西比河與長江經濟帶
易鵬專欄·政經觀察
易鵬,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部研究員。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CCTV、央廣經濟之聲特約財經評論員,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的特邀撰稿人。著有《中國新路——新型城鎮化路徑》、《易鵬談區域經濟係列》、《低碳真相》等書。
11月23日,我在美國聖路易斯訪問,與該城的規劃局局長著重交流了美國密西西比河的治理和管理情況,受益良多。看著密西西比河,我首先想到中國長江經濟帶,長江和密西西比河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他們分別是世界第三和第四大河,長江長約6300公裏,加上密蘇裏河在內密西西比河長6260公裏,但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更豐富,流域麵積要大於長江;其次,他們都是所在國的第一大河,擔負著航運、防洪、灌溉、用水、水電、水產養殖等綜合性任務。第三,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條國內河,他們都是所在國的黃金水道,擔負著巨量的國內航運任務,都肩負著降低國內運輸成本,促進流域資源流動,協同流域區域發展的任務。第四,這兩條大河都有著悠久的開發曆史,都有著一些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同時,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因為國情的不同,兩國對各自大河的開發側重點也不同,相對來說,中國對長江開發的任務要重一些。因為,沿著長江有一片密集的城市群,這個城市群包括9個省(不包括上海、重慶兩個直轄市)的40個城市(包括上海、重慶兩個直轄市),我們把他們稱為長江經濟帶。這個經濟帶總體來看,經濟體量巨大,但是內部發展極度不均衡,即越往上遊,經濟發展水平就越低。所以,現在開發長江,建設長江經濟帶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以長江航運為基礎,促進其流域內的要素流動,使我國東部、中部、西部能夠協調發展。9月25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依托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對長江經濟帶指出四大戰略定位,其中定位之一是:“東中西互動合作的協調發展帶。”要求“充分發揮長江運能大、成本低、能耗少等優勢,加快推進長江幹線航道係統治理,整治浚深下遊航道,有效緩解中上遊瓶頸,改善支流通航條件,優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強集疏運體係建設,發展江海聯運和幹支直達運輸,打造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黃金水道。”從這一戰略要點出發,美國對密西西比河的管理方式,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國去借鑒。
第一,對大河的治理和管理,必須要有全局意識和法治意識。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一條大河都會流過很多行政區域,而這些行政主體會根據各自的利益和各自的能力做出決策。但站在全局角度看,這些決策往往是有局限性的,要擺脫這種局麵,就需要對流域進行全局性的管理,並且要把很多規則規範成國家級的法律,在這方麵美國做得較好。這需要我們在建設長江經濟帶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加強,盡早出台關於長江流域的通航、環保、灌溉等綜合性的管理辦法和標準,並努力將其上升為國家級的法律,要求沿線各個行政單位按統一標準行事。
第二,對於大河的治理和管理,必須有一定的前瞻性。我國建國初期,因為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的原因,一直把長江當成“天塹”來看待,認為治理長江最大的成就是能夠在上麵建一座大橋。所以,各級政府,都在自己有能力的情況下,努力的在長江上架設一座座的大橋(根據不完全統計,長江上的各類橋梁超過100座),這固然方便了兩岸的交通,但是因為架橋時代不同,橋梁設計和施工能力不同,這些橋梁的通航條件不盡相同,而隻要有一座通航條件不好的橋梁,就會影響整個水道的航運能力。因為當年對長江的管理缺乏足夠的前瞻性和統一的國家標準,導致現在長江的航運能力受到巨大限製。
第三,對於大河的治理和管理,是一個持續開發和不斷改進的過程。美國人對密西西比河的現代化開發,已經超過了100年,這期間有過很多次失敗和災難性的教訓,付出很多的成本甚至是代價。但是,這也是時代發展和技術進步的必由之路。
對於大河的治理和管理,還要注意對新技術的應用。要想提高航道的運輸效率,必須對航道進行精細化管理,而這些管理就要依靠現代的計算機技術、物聯網技術和精確定位技術等手段。美國密西西比河運力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能夠精確的定位和指揮貨船,對航道進行精細化管理。而這一點,我國與美國差距還很大,需要更多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管理部門更新觀念和技術手段,也需要更多的企業投入到這個新興的產業中去。(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