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信任能激發孩子無限活力(1)(3 / 3)

如果你有意培養孩子走上藝術的道路,就應該在早期教育中有意識地開發和運用其右腦功能。即使孩子將來不從事藝術工作,但右腦功能的開發利用,對整個大腦的協調、思維的廣泛、靈活等方麵也將有終身的益處。

右腦功能,主要是表現在直覺、節奏、形象、想象、空間感、整體性等方麵的能力。如從小就對這些方麵的能力進行訓練,其效果將會更好。

開發右腦功能的方法很多,但多是藝術方麵的措施。例如,每天讓兒童聽音樂,熟悉音樂語言;也可以讓孩子邊聽音樂邊畫畫,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將自己感受到的音樂形象畫在紙上;還可以讓孩子隨著音樂即興舞蹈,或隨著音樂操作樂器。這些音樂方麵的訓練,可以使右腦具備較高的靈敏性。

圖形的變化和組合,則有利於培養右腦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這方麵可讓孩子做折紙、拚圖、積木、圖畫創作等具有設計性質的練習。

在形體鍛煉上,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多做些左側肢體的運動。因為右腦半球控製左側肢體,多做左側肢體運動可以刺激右腦。家長和老師在設計遊戲、舞蹈、體操、演出等活動時,要多考慮這些。例如,在玩彩色遊戲棒的時候,可規定用左手去抽、取、挑、撥,以訓練右腦半球的精細功能。

平時要鼓勵孩子學會用左手做,如左手拿剪刀、切菜、打乒乓球、寫字、畫畫,用左腳踢毽子、踢足球等。當然在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要讓孩子變成“左撇子”,但訓練後,用左右手交替從事活動,對大腦機能的平衡、協調,對右腦功能的開發利用是非常有好處的。

不應把紀律僅僅看成教育的手段。紀律是教育過程的結果,首先是學生集體表現在一切生活領域——生產、日常生活、學校、文化等領域中努力的結果。

——馬卡連柯(前蘇聯教育家)

4.讓孩子將學與思結合起來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學則殆。”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個人的學習,如果隻知死記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毫無收獲。思在人認識客觀世界乃至於科學的發明創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學生的學習中,更應將學習與思考有機結合起來。

思維是駕禦知識的才能,是消化知識,創造新知識的有效方式。西方哲學家康德有言:“思維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我們亦可以說思而不學則空,學而不思則盲。

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深化,這正如人攝取食物一樣,隻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食而不化,難以吸收,所學知識無法為“己有”。隻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今天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不知擴大了多少倍。麵對如此廣闊的知識海洋,隻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達到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現代青少年更應該做到,在學習中有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見解,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來適應時代的要求。

學習有重複性的,有創造性的。重複性的學習,就是死守書本,不知變通,鸚鵡學舌,人雲亦雲。創造性的學習,就是不拘泥,不守舊,打破框框,敢於創新。一個人是進行重複性的學習,還是創造性的學習,往往與他的智力水平高低有直接關係。例如,7+7+7+4+7+7+7=?重複性學習者就會采取“笨”的方法,一步一步地連加起來。但有的人則會用7×6+4的方法解題,這便事有創造性的成分。更有的人會采取7×7-3的方案。這個“新方案”是他“發現”的,富有較高的創造性。所以二者都是創造性的學習,隻是創造性的程度稍有差異罷了。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教會孩子習慣於“一題多解”,而不是滿足於“多題一解”。